约7060字。
保持年轻的心态,扬起成功的风帆
—品读苏词,感悟人生
2003级 汉语言文学专业 专升本 函授
新平县腰街中学 余建良 学号 H031090130 邮编 653402〔内容摘要〕
在我国的古典文学遗产中,唐诗宋词可谓是珠联璧合,异彩纷呈的两座艺术高峰。如果说唐诗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度成熟,那么宋词无疑是中国古典文学这条灿烂星海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宝石。她千娇百媚,美丽诱人,与唐诗争奇斗艳,代表了一代文学之胜。直到今天,宋词的形象﹑意境﹑美感﹑魅力,仍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她的典雅华美,含蓄清新,酣畅淋漓,都让人产生一种无法言说的着迷。而当人们说到宋词的最高成就时,都会不约而同的把目光集中到苏轼身上。
〔关键词〕 乐观 心态 启迪 感悟
繁花似锦的宋王朝在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中早已渺不可寻,但承载着一代人心灵的智慧,被称为“一代之文学”的宋词却在大浪淘沙的时间洪流中历经岁月的汰洗而不见褪色,反倒愈益散发出灿烂夺目的光芒,以其特有的馨香与魅力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读者。我们不能否认,宋词中所包含的情感体验﹑理性智慧,其对爱情的品味,对人生的感悟,对苦闷的超脱,对个体生命的忧患,对功名事业的感触,对社会现实的深刻体认,对人生不同阶段的认识,这些历经千年积淀下来的智慧的果实,饱经风吹雨打而历久弥新,准确地抚摸着人类心灵柔软而脆弱的部分,化养着我们的灵魂,使飘荡无依的情感﹑焦躁骚动的心灵找到了宁静的港湾与栖息的归宿。
李厚泽先生曾在《世纪新梦》中这样说过:“文学的最高价值,文学的永恒性源泉在于它可以帮助人类心灵进行美好的历史性积淀。就是说,成功的文学作品,它总是在人类心灵中注入新的美好的东西。这可能看不见,不是像科学那样可以测量﹑计算,但它确实存在着”。所以,当你全身心地投入到宋词优雅而从容的世界中,在其悠闲的节奏,唯美的文字,典雅的意境,纯真的情感,理性的感悟,人生的思考所营造的纯粹精神的享受中,感受它的悲喜与忧愁,悲悯与无耐,消沉与狂放中时,你得到的将会是心灵最深处情感的释放,浮躁的心灵会重寻静谧与安宁,僵硬的心房会日益柔软敏感,将重新学会思考和感受,重新获得情感的陶冶和人生哲理的启迪。
比如苏轼这位宋代理性的文学最突出的文化标本,他对生命﹑人生﹑功名﹑事业都有着深刻的体察,无论身处逆境还是顺境,都能以一种年轻的心态,一种达观的心态,淡化苦痛,调节情感。他对政治斗争中的得失祸福,官场仕途中的进退荣辱,人生道路上的艰难坎坷,都表现出一种超越性的情怀,这种坦然超脱的心态可谓作者对其人生经验的总结。我们阅读他的作品,必然要被其中所蕴涵的哲理性思考所感染折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的家庭富有文学传统,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父亲苏洵是古文名家,曾对苏轼有过精心的指导教育。母亲程氏有知识而且深明大义,也曾为幼年的苏轼讲经论文,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砥砺名节。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少年时期的苏轼就已经具备了相当成熟的学识修养。
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入仕后奋厉有用世之志。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因此多次受到排斥打击,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是他在这样的环境中却能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著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涵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青春的活力和旺盛的创造力。
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文名篇,如散文前﹑后《赤壁赋》﹑七言绝句《题西林壁》和论说文《贾谊论》等,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但是,说到苏轼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他创作的词却远远超过了他的文和诗。可以说,苏轼是北宋词坛的伟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当柳永《花间》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就以柳永为对手,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变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和抱负,他也因此成为了豪放词风的杰出代表人物。在他创作的大量的词作中又往往包含着对人生的思考。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他不只一次地慨叹“人生如梦”。所谓的“人生如梦”,既指人生的有限短暂和命运的虚幻易变,也指命运如梦般地难于自我把握。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大大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