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100字。《合欢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2.引导学生研读和品味作品,体会作者沉静、淡然的语言风格所具有的情感张力。
  3.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感受母爱、学会珍惜。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沉静、淡然的语言所具有的情感张力。
  【教学难点】
  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教学目标
  从文章题目和文体入手把握文章内容。
  二、教学过程与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
  孟郊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李陵悲吟:“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人啊,恬然于父母铸就的港湾,便会向往外面世界的精彩;能够承欢于爹妈的膝下,谁又能够理解母爱的伟大?人们常说,“只有失去了,才知道珍贵”,史铁生的《合欢树》里蕴含着的,就是这样一份对于他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
  2.快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
  3.品味母亲的形象。
  问题:母亲生前的哪些话、哪些事至今还缠绕着“我”?
  (1)关于“我”在一次作文竞赛中得了第一的事,母亲在“我”十岁和二十岁时有何不同的表现,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件事?
  答: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竞赛中得了第一,但母亲没有表扬“我”,而是急着跟“我”说她自己小时候作文做得还要好,还说“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这让“我”听得扫兴,就装着根本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对治好“我”的腿终于绝望的时候,发现我在写小说,母亲旧话重提,“你小时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件事?
  就形式而言,作者采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对同一件事,母亲先后说过不相同的话,这是由于“我”的境遇不同,因此目的和用意也就很不一样。对于年少的心高气傲的急切期待母亲表扬的孩子来说,一瓢冷水可以让孩子冷静,不至于骄傲、自满;对于因残疾而绝望的青年,母亲旧话重提,“你小时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这是激励,以此鼓励“我”振作精神,把写作的路走下去,以获得生的勇气和尊严,可见母亲用心良苦。在这一抑一扬之间,母亲的聪明和伟大展露无遗。
  就内容而言,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至今还在缠绕着“我”的既有母亲的慈爱、教子之道,还有母亲的美丽和悲伤。正是这一切的一切,才使我在母亲去世多年后仍对她无法忘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