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共18张。附带教案。说“木叶”》教案
  淮北七中语文教研组
  姚根国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古诗词名句 。
  2、把握古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抓住关键句,整体把握的能力。
  2、利用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体会我国古诗词优美的意蕴,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教学设想:
  本文是篇文艺随笔。课文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并对我国古代诗歌语言的无限的表现力进行了精辟的透视。
  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发现问题”和“重点研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宏观把握文本内容,研讨“树”和“木”的不同艺术特征;为了贯彻“教,是未来不教”的宗旨,在已经研讨出的“树”和“木”的不同艺术特征的基础上,有选择多途径地让学生含英咀华、体会课文所选部分诗歌的意蕴,并以此类推,拓展迁移,以便学生在鉴赏的实践中提高能力,获得审美体验。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文导入:
  多媒体展示几幅秋叶图,引出杜甫的《登高》,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
  1、本文是一篇涉及古代诗歌语言的文艺性随笔,作者在这篇随笔中阐明的观点是什么?
  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2、作者是从怎样的个例分析中阐明观点的?
  从古代诗歌中“木叶”(“落木”)与“树叶”的不同艺术特征的对比分析中阐明观点的
  课文研读:
  阅读课文4-6段,说说 “树”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