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980字。
  《更浩瀚的海洋》教案 
  化州市新安中学      刘海华
  教学目标: 
  1.感受、理解作者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崇高境界,建立健康向上人生态度。(教学重点) 
  2.品味作品纯洁明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位文学家,在四十岁时便写下享誉世界的作品,他的悟性是艺术家的悟性,洋溢着青春气息,他的智慧是诗人的智慧,用形象和寓言来说出人生的真理,这位文学家便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观的先驱——纪伯伦,今天我们就通过《更浩瀚的海洋》来体味他的智慧和悟性。 
  二、作者介绍 
  明确:教师择要介绍 
  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1883--1931),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的画家,和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同时他又是阿拉伯现代小说和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20世纪20年代初, 以纪伯伦为中坚和代表形成的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曾闻名全球。 
  在东方文学史上,纪伯伦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他的作品既有理性的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吧调式的浪漫与抒情,他善于在平易是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另一方面,纪伯伦风格还见于他极有个性的语言。他是一个能工巧匠 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写作的双语作家,而且每种语言都运用得清丽流畅,其作品的语言风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东西方读者。美国人曾称誉纪伯伦像从东方吹来横扫西文的风暴,机时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视为东方赠给西文的最好礼物。 
  三、布置检查预习作业 
  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结合字典扫清文字障碍。 
  四、初步阅读课文 
  1.这是一篇寓言式的散文,记述了一个怎样的寓言故事? 
  2.教师配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带着上述总是边听边思考。 
  3.要求学生简述故事。 
  4.学生自主质疑。 
  五、合作探究 
  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全班讨论, 
  教师作必要的准备时可着重关注以下一些问题: 
  1.关于文中描绘的七种人生状态。 
  我和我的心遇到了七种人,这些人有怎能样的表现?具有怎能样的象征意义呢? 
  参考: 
  作者用七个相同的行文思路,为读者描绘了七个场面和在其中活动的七个人物并通过对他们各自行为和道具的个性化戏剧化的描绘,提示了七种不同的人的精神世界,大致概括如下: 
  把盐撒向大海的悲观厌世者。道具是盐,盐的味道是又苦又咸的,从的岩石是灰色的岩石。 
  手捧珠宝匣,往海里扔糖的人。道具是糖,糖只有是有甜味的,这是一个没有体会过生活的全部味道的轻浮的乐天派。坐的岩石是白色的岩石。 
  捡死鱼放回大海的虚伪的慈善家,道具是死鱼,行为是怜悯在把死鱼放回大海。 
  沉溺于幻想的苦行僧。行为是在沙滩上一遍一遍重复地勾画自己的想象。 
  追求虚无的空想家,道具是泡沫和一只玛瑙缸。 
  不懂得什么是真正价值的人庸人,道具是一只贝壳,行为是背对着大海,听一只贝壳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