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960字,共2课时。
《谈中国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运用比较方法展开论述的写作特点,体会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积极作用。
2、了解中国诗的特点,欣赏旁征博引的论述风格。
过程与方法
感受本文生动、机智的语言,体会其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的妙处。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体会比较法的妙用,学习使用这种方法;
2、欣赏本文生动、形象的论述语言。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从把握其特点开始的,但如何去把握其特点,这就需要一定的方法,比较法是运用最普遍的一种。今天我们就学习玩转中西文化的魔术师——钱钟书先生成功运用这一方法的文章。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介绍作者
钱钟书(1910——1998),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和古典文学研究家。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多科并举,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主要作品有《管锥篇》《谈艺录》《宋诗选注》及唯一的长篇小说《围城》,另有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三、 简介背景
本文是一篇文艺论文,是作者根据自己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朋友做的一篇英语演讲稿节译而成的。作者通过对中外诗歌的源流、形式、意韵、风格以及内容等方面的比较,突出了中国诗的独特性和普遍性,为外国朋友了解中国诗打开了一扇窗。是中国较早的中西比较诗论之一。
四、通读全文,感知内容
文章共有8段:
第1段, 谈“中国诗”的前提与立场。
第2段, 中国诗的发展“早熟”的特色。
第3段, 中国诗篇幅简短,但意味无穷。
第4、5段,中国诗的含蓄的特色和形成这一特色所用的手法。
第6段,中国诗清淡、安和的诗调。
第7、8段,中国诗内容上的特色:和外国诗大同小异。
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