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鉴赏训练指导
(一)准确把握诗歌中的意象
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也是鉴赏诗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可以说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意象往往指诗中的景物和人物,因为这些形象中常蕴藉了作者的情感。准确分析意象意味着我们应该能分析诗中的景物特征和人物特征。
诗歌景物特征的分析首先要明确诗人所写的景物对象,景物组合所体现的氛围特征,再分析其相互关系和传情效果,还要能分析写景方法。如《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分属植物和动物,但组合在词中,成为三个叠加意象,表现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情绪。一个具有落寞、寂寥、怀乡等复杂情感的天涯孤旅者跃然纸上。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中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愤、倔强的思想感情。
题例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燕然:内蒙古的燕然山。汉和帝永元元年,大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曾采燕然山石,勒石记功而返。
试简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所写景物的特点。
答:该句以“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组合成一幅富有层次的塞下秋景图,渲染出一种开阔苍凉的气氛。这里注意的就是景物的组合及传情效果分析。
特殊意象:
有些事物本身具有特定象征意义,诗词中出现这些事物,我们要把这些特殊象征意义作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
例如: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明月象征美好的追求,飞鸟象征自由,其他如蝉,柳,雪等都有象征含义。
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菊花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