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120个字。
《为学》教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用意,认识“学贵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
2.知道文言词语“之”一词多义的用法。
二、情感目标
欣赏贫僧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有志精神。
三、能力目标
能翻译本文,能理解课文
学习重难点
熟读能诵,积累词语。
“难”、“易”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式
导读法、讨论法兼点拨法。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疏通字句。初步读懂课文。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简介背景和课题:本文节选自《百鹤堂集》,原题《为学一首示子侄》,是彭端淑为勉励他的子侄辈努力学习而写的。为学,即求学、做学问的意思。
二、探究课文
1.学生出声朗读课文,借此察看学生的预习水平。
2.可能需要注音释义的字:
鄙bǐ 边远的地方。恃shì 凭借,倚仗。钵bō 佛教徒盛饭的用具。
为wéi 求,做。语yù 告诉。
3.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学生自我领悟为主,教师答疑、点拨。
4.学生归纳各段的意思:
明确:第一段提出为学难易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第二段用蜀鄙二僧的故事,来论证“只要立志,终将难事变为易事”的深刻道理。
第三段总结全文:为学贵在立志,实践才能变难为易。
5.引导学生探究各自然段和为学的关系,提问、讨论的方法。
(1)课文讲的是为学的事,可是从“天下事”起笔,为什么?
明确:开头从“天下事”写起,它包含着“人之为学”;“人之为学”只是“天下事”中的一个方面。这样就由泛论天下事的难易引入到求学难易的问题上。同时用两个设问句式,引入思考,把“天下事”和“为学”相提并论,显然是为了突出“为学”的主题。论证均从正反两方面作答,鲜明对比,揭示了“易”、“难”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使阐发的道理更为深刻。
(2) “蜀鄙二僧”的故事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明确:“蜀鄙二僧”的故事中,“蜀鄙”点出了二僧住于四川的边远地区,交通闭塞。想到千里之外的南海,须经过千山万水,真是具有极大的困难。贫富两和尚同时面对这样的客观难题,然而他们所持的态度截然不同,结果自然不一样。贫和尚问富和尚“吾欲之南海,何如?”富和尚则反问“子何恃而往?”表示极大的怀疑。贫和尚说“吾一瓶一钵足矣”,一个“足”字表现出贫和尚知难而进的勇气和敢于实践的精神。然而,富和尚第二次问“子何恃而往?”在嘲讽他人中,充分表现了在困难面前强调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