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390字。
《拣麦穗》教学案例
华南师大中山附属中学曾贵柳
摘自福建师大《语文世界》
语文教育不是照本宣科式的说教,而应是一种双向关注教者和学生且具有人文色彩的教育。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又要充分发挥教者引导作用。两者之中,不应有谁更为重要的观念,这一点就好像水中的鱼一样,鱼在证明水的存在,而水又为鱼提供了环境。应形成这样一种课堂:老师巧妙地引导示范,学生大胆参与、开动思维,从而达到师生双向互动,形成一种共同合作探究氛围,师生共同完成对教材的解读分析。
《拣麦穗》是一篇言简意丰,情愫复杂、绵长的散文。一串麦穗,一段往事,一种幻想,牵扯出一腔弥漫性的旧时伤怀,编结成“剪不断,理还乱”的意义锁链,催生了一套由“故乡”和“童年”合拼而成的“情感结构”,既有细远的忧郁,又有深沉的反思;既有不屑的嘲讽,又有真诚的呼唤。
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赋予具象画面以抽象的理念内涵和文化情绪。拣麦穗的女孩行走在收获季节的田野上,是大自然里一道美妙的风景。她们在月光下,一穗一穗地拣,并珍惜地放进嫁娘包裹里,这里承载着少女的梦。然而诗意的画面背后隐藏着一缕缕难以名状的爱,有始无终的情。可以说,拣麦穗实际上是心灵的跋涉,是女孩在像歌谣一样的文化苦旅中寻找上帝抛洒到人间的人生碎片;而绣烟荷包,缝进的是女孩美而静、广而远、纯而真的梦幻般的期待;小火柿子,顽强的生命个体让人感到人世间或许还真有人在吟唱喜盈盈的爱与被爱的颂歌。……
一篇清新隽永的散文,总是洋溢着动人的诗情画意,展示出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因而对《拣麦穗》的解读应先立足传统意义上的解读。无论是通读全文,还是解析要点,无不旨在强调作者的思想意境,力图返回到作者世界,揭示作者意愿,这便是“多元有界”,但不能到此为止。作为读者的老师和学生,应当结合自己的观念和水准,对作品还原,发表自己的见解,重以拓展,化为自己的东西、拨动个人的心弦。
【教学创意】
1、突破作品坚硬的外壳,使学生进入到文本中去,从作者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语调体味作品所蕴含复杂的思想感情。运用“艺术人生”的对话方式,把握作者意图,深入理解作品多元化主旨和象征、对比等表现手法的作用,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所写所议、所思所想、所悲所悯、所爱所忧。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组织、探究等能力。
2、领略作品独特的风韵。《拣麦穗》是篇清新隽永的散文,洋溢着动人的诗情画意。对于这样文质兼美的佳作,如果教学只是停留在欣赏作品的意境上,不免有点遗憾。因此,要注意作品所流淌的一种“爱的旋律”。让学生探讨爱的真谛,明确只有在爱中互动,梦才不会失落的人文美、思想美。
3、资料荟萃让学生收集作者张洁的材料,对其经历、个性、地位、职业、专长、兴趣等有所了解,并广泛阅读同题材的作者其他作品,以利全方位地解读作家作品。
【教学内容】
一、导入(多媒体展示)
我曾和一个无形的人握手
一声惨叫我的手被烫伤
留下了烙印
——北岛《触电》
以为忘却的东西,原来一直潜藏在心灵的某个角落,像潮水一样涌来;一位了无痕迹的童年,却鲜活在我们的眼前;每个拣麦穗的少年,都依恋着田野和早期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