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张,有教案、说课稿及素材。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第三中学 郭春根
【教学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体会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情达意作用。
3.感受旧中国的苦难,激发师生爱国豪情。
4.理解“土地的誓言”的深刻含义。
5.学习诵读、品读、创读、设问研究等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故乡土地炽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品析作者的抒情方式,揣摩诸如“炽痛”“埋葬”“呻吟”等词语的深层含义。
【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立体感知“九一八“事变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立体感知抗日救亡的斗争精神和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情,从而为学生理解本文作好铺垫。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深入探究精神。
3.运用读一读、品一品、议一议、说一说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表达阅读体会,感受散文语言的魅力。
4.运用“导读、诵读、品读、创读”等方法,帮助学生读懂有内涵有深度的文章。
【教学流程】
一.悲情导读
1.课前播放“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和音乐《松花江上》的影片,营造“抗战”时期的氛围。
2.教师演唱《松花江上》。
3.教师:同学们,刚才课前,进入教室以后,通过大屏幕,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通过音
《土地的誓言》说课稿
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第三中学 郭春根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土地的誓言》。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多媒体应用、教学程序几方面谈谈教学这篇文章的看法。
一.教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五篇课文的主题都是爱国爱家,《土地的誓言》是其中的一篇自读课文,也是一篇精美的散文。作者选用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描写景物,运用呼告、变换人称的表达方法,直抒胸臆,发出为解放故乡而战斗到底的时代强音。据此,制订下面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生字词;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体会拟人、排比、比喻、呼告、变换人称等手法的表情达意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借助多媒体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旧中国苦难,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理解作者对故乡炽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九•一八”事变10年之后,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东北人民仍然无家可归,端木蕻良满怀思乡爱国之情写下这篇文章。由于现在的学生没有家国之痛的经历和体验,这方面的情感领悟能力不强,所以,教学难点确定为:品析抒情方式,揣摩诸如“炽痛”“埋葬”“呻吟”等词语和“土地的誓言”的深层含义。
二.教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之间对话的过程。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引导学生运用“悲情导读、动情诵读、真情品读、激情创读”等读书方法。通过导读,将学生带进“抗战”岁月;通过诵读,感知作者深沉感情;通过品读,推敲重点段落、词句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创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豪情。
学生与老师对话。一是借助再现“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影片感染学生;二是开始时,老师悲情演唱《松花江上》,吸引学生;三是老师与学生平等沟通,采用师生共同参与方式组织教学。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采用读一读、品一品、议一议、说一说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散文语言魅力。
三.学法
因为《土地的誓言》语言精美、可读性很强,所以让学生运用诵读法、品读法、创读法读懂文章;因为《土地的誓言》描写形象生动,所以让学生运用文图转换法理解文章;因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