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550字。
  《雨霖铃》教案
  高2010级语文备课组汤雪莲向奎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
  2、难点: 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一、导入
  离别是什么?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愁损辞乡去国人”的绵绵情怀;是“十年生死两茫茫,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哀哀回忆;是“西出校门少故人,独面人生无着绪”的幽幽叹息;是“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人去也”的切切思念。离别是诗,离别是画,离别是愁。小别尚且愁满面,更那堪长辞在冷落清秋节:四手相握,四目相视,四行泪垂。今天就让我们进入柳永的感情世界。
  二、作者简介,生平,背景知识介绍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婉约派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之一。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还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复说“何用浮名?且填词去!”遂落第。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索性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他精通音律,填的词大多感情真挚,在当时非常受人欢迎,传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拓展:出示梁衡《读柳咏》)
  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三、整体感知。
  1 、听范读录音《雨霖铃》。要求: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明确:基调是:哀婉、悲伤、凄清。(板书)
  2 指导诵读。
  ①自由朗读,要求读准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
  ②指明学生朗读
  ③全班齐读
  3、疏通词句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