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9400字。陆川县中学高一年级12月份月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3页,第Ⅱ卷3至 6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答卷交回。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卷上将自己的姓名、班别、原班座号填写清楚。
2、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请把第1——10小题的答案填入答题卡内,其他题目请在答题卷上规定的地方作答。
3、本试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会稽(kuài) 栖息(xī) 句无(gōu) 孺子(nú)
B 暴露(bào) 资絺(xī) 譬如(bì) 鸡豚(tún)
C公与之饩(xì) 放赦(shè) 疾疹(chèn) 贾人(gǔ)
D无不餔(pǔ) 东至于鄞(jīn) 败吴于囿(yòu) 强谏(qiáng)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星海音乐厅门前一早就门庭若市,不少市民携老带幼,翘首等待即将到来的花船。
B.这群姑娘穿上这些时装,亭亭玉立,翩然若仙,更增添了节日的欢庆气氛。
C.但是两次游秦淮河,却都不曾见着复成桥的面;明知总在前途的,却常觉得有些虚无缥缈似的。
D.一美国男子在中国多次撒野动粗,近日在公交车上将女司机打得鲜血直流。对这种不可思议的洋流氓,必须依照中国法律严惩不贷。
3、下面四个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致橡树》中,诗人以阴柔的木棉自喻,对于阳刚的橡树倾诉自己内心的幻想。
B.《再别康桥》的作者是“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著名诗人徐志摩写的。
C.诗人艾青自抗日战争以来,目睹祖国河山惨遭践踏,人民蒙受深重苦难的历史,在《我爱这土地》中喷发出强烈的爱国之情。
D.地坛将作者置于永恒与瞬间、无限与有限、伟大与渺小的双重境界中,启发作者冷静思索生活的道路和生命的价值。
4、阅读下面台湾作家张晓风散文《春之针丝》中的一段文字,画线部分的语序调整正确的一项是( )
春天的衫子有许多美丽的花为锦绣,有许多奇异的香气为熏炉,但真正缝纫春天的,仍是那一针一缕最质朴的棉线。
①经冬的麦子,②鹭鸶足下恣意黄着的菜花,③ 初生的禾田,④风中偶起的鹭鸶,⑤菜花丛中扑朔迷离的黄蝶。⑥无处不生的草,⑦无时不吹的风,
跟人一样,有的花是有名的,有价的,有谱可查的,但有的没有,那些没有品秩的花却纺织了真正的春天。赏春的人常去看盛名的花,但真正的行家却宁可细察春衫的针缕。
A③⑦①⑥②④⑤ B ③①⑥⑦④②⑤
C ①③⑦⑤④②⑥ D ⑤③①⑦④⑥①
二、(9分,每小题3分)
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最突出的矛盾表现为乡村和城市的矛盾。一般说,乡村代表的是自然,而城市代表的是工业。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同时也在进行着乡村城市化的进程。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的进步过程。可是城市不断侵吞乡村,也就是人类日益远离自然,不断发生城市化的诸种弊端不断出现。人被挤压在城市狭小的空间中,变为城市动物。城市夺去了农村风光,夺去了人类对自然的美感和享受。在当代,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与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人也在使自己生存的环境恶化。环境问题不单纯是人的审美能力丧失的问题,更迫切更重要的是人的生存问题。环境危机是人的生存危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身的生存,保护子孙后代,这已经不是文人骚客的寄情山水的要求,而是生命自身的要求。我们要使我们的环境成为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而不能是仅仅作为取之不尽资源的仓库。只有自然作为人类适宜生存的环境才可以具有审美价值。一个为工业污染的河流与清澈的河流相比既不适宜生存也不会产生美感。
我们虽然为城市化的诸种弊端而苦恼,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