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10150字。德清高级中学200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试卷
  语        文
  德清高级中学  汤敏英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每题3分,共18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3分)
  A.耄耋(dié)   调运(diào)   悬崖勒马(lè)    惊魂甫定(pǔ)
  B.沉淀(diàn)  喟然(wèi)   并行不悖(bèi)    酩酊大醉(dǐng)
  C.差劲(chà)   拙劣(zhuō)  似是而非(sì)      数见不鲜(shù)
  D.供给(gōng)   囤积(tún)    春色撩人(liáo)   蒙头转向(mē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隐秘   黯然失色   独挡一面    化干戈为玉帛
  B.涵养   合盘托出   惺惺相惜    反其道而行之
  C.鼓噪   出神入化   难辞其咎    不登大雅之堂
  D.膨涨   抑扬顿挫   不绝如缕    如坠五里雾中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3分)
  A.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 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B.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人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C.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D.老李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及时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是与其他文明碰撞、融合、交流的过程,完全封闭的环境不可
  能带来文明的进步,只会导致文明的衰落。
  B.推行有偿使用塑料袋,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这无疑会对减少白色污染、净化环境产生积极作用。
  C.奥运火炬登顶珠峰,必须克服低温、低压、大风等不利的特殊气候条件,充分考虑登山队员登顶时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
  D.将于2013年建成的京沪高速铁路,不仅能使东部地区铁路运输结构得到优化,而且有利于铁路运输与其他交通方式形成优势互补。
  5.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①我们在送别朋友时,常常引用“_____________”,以表达彼此感情之深厚及对朋友的劝慰。
  ②欣赏是一种处世哲学,在你得到赞赏时,千万别_____________你对别人的赞赏,因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欣赏,共同进步。
  ③我们在从事某项工作时,如果进展顺利,_____________,即使时间长一点,也很少感到疲乏。
  A.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吝啬      轻车熟路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吝啬      得心应手
  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吝惜      得心应手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吝惜      轻车熟路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3分)
  A.中消协发布的《2004年全国投诉情况汇总》,对去年消费者的投诉情况进行了盘点,移动电话、商品房等成为消费者投诉的热点。(2月5日《京华日时报》)
  B.我们应当对历史感到敬畏:为什么要“敬”?因为吸取前人经验会得到宝贵的智慧;为什么要“畏”?因为重蹈前人覆辙要受到历史的惩罚。
  C.新宪法是否会将伊斯兰教教法写入其中,是否会保护妇女拥有财产和离婚的权利,是否会保留临时宪法中的联邦制度?这些都将是伊拉克国民议会不可回避的难题。
  D.德国外长菲舍尔在纪念奥斯威辛解放60周年的联大特别会议上坦言,大屠杀给他的国家烙上了“永远无法去掉的记号”,“这种野蛮的犯罪将永远成为德国历史的一部分。”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7-10题。
  漫说姓名文化
  当我们热热闹闹地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以为,其实遗忘了最大的一笔遗产,这就是姓名文化。姓名文化经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蕴涵着丰厚的人文信息、民俗资源、历史积淀、社会符号、文明指向、思想意趣、家族身份、修养成果。这一文化系统不但影响了其他民族,也辐射至周边地区。
  人人都有自己的原初之根、文化之根,这个根是民族、国家和省籍、家乡不能替代的。在我们的5000多个姓氏中,大多源于上古,几乎都存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和嬗变历史。从先秦姓与氏的“别婚姻”“别贵贱”,到秦汉的姓氏合一,再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内许多民族纷纷采用汉姓,每个姓就是一部历史。
  根的意识曾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根的文字载体就是绵延不断的谱牒,根的终极意义是宗亲归属感。从前,谱牒和宗亲的广博关怀可以让人千里之外也互为依托;现在,宗亲仍可以令个人与家庭在茫茫人海中,在生疏的大千世界里,寻求到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宗亲早已不是血缘之亲,而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横向联系。
  在姓氏文化浓浓的熏陶下,不管走在哪里,仰望“四知堂”的匾文,我们知道了主人姓氏的归属;远远看见“陇右名望”,我们也明白了这一村的大姓是什么。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寄身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无形的姓氏文化则保存在有形的匾额和石刻里。
  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内涵更为丰富。从商代的干支入名,到后来的“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