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今天,和学生一起读到《桃花扇》中《哀江南》一曲:“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心中忽有触动:这曲调怎么这样熟?记得刘禹锡唱过“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李煜唱过“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姜夔唱过“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张养浩唱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中国文学中这样的亡国之痛,这样的苍凉之感,这样的悲悯情怀太多太多,破败感、失落感、患难感似乎成为古代文学的重要旋律。
大体而言,地难填,天难补,江山易主,无论是亲历沧桑巨变的亡国遗民,还是多情的后来凭吊者,面对物是人非的现实场景,心里总会产生巨大的情感落差,并发而为黍离之悲:“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彼何人哉!”《哀江南》的末世哀歌,包含着对旧时江山必然破败的无可奈何的情绪,野火频烧,战乱不休,王朝更迭,“眼见这舆图换稿”,社会的动荡何曾有过消歇,风云变幻的时代产生的民族悲歌打动了无数后人,“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似乎民族精神中总有一种浓烈的悲怆意识,一种无法逃避的宿命在华夏大地上游荡。

盛衰无常,古今同慨,“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除开“愁苦之词易好”外,引起我沉思的是,为何中国历史上这样的悲剧太多? 悲剧在文学上使人精神得到净化,而在生活中则让人无法承受,更何况还有如许之多。按说中国人的性情平和,这种翻江倒海的剧烈动荡,天翻地覆的巨大变革,按理说不应该太多。《哀江南》里写到的是满清入关,破坏性当然可以理解,毕竟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为证,但历史的更迭中,外族入主其实并不算多,为何这样的悲剧也不算少?
历史书上说,中国历史是农民起义推动的。其实,中国的老百姓是最善良的,只要有一口饭吃,他们就安分守己,他们不怨天不怨命,努力地活着,“好死不如赖活着”。实在是活不下去了,忍无可忍了,他们才会造反,造反的目的也大都不过吃饱饭而已。实事求是地说,一次农民起义后,统治者必然放宽限制,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农民的生活也会好过一点。但战争毕竟是对社会财富的极大破坏,干戈四起,百姓流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多年的社会积蓄顷刻间消耗一空。另外,农民的自私、狭隘,也导致他们的破坏性大。农民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平时受尽欺凌,一旦有机会满足报复的欲望了,人性中野蛮血腥的一面也暴露无遗。他们普遍缺乏理性,只有简单的好坏判断,缺少文化认同,甚至对文化本身就有一种本能的仇视。就像阿Q一样,革命成功了,赵太爷、假洋鬼子固然该杀,打工的王胡也要砍头,至于宁氏床,还是搬到土谷祠……而项羽们则更是彻底,一把火烧掉了秦始皇的阿房宫,大火三月不灭,前人的无数心血智慧,前人的创造与劳动啊!中国历史上这样的火把何曾少过?我们的激情与梦想,活力与诗意,都浪费在无尽的建设与破坏的恶性循环中。
有人说,破坏的惨烈,与建筑材料有很大关系,中国不同于古希腊与罗马,他们用石头作建筑材料,房子当然就烧不起来,但问题是中国并不缺少石头,别人也不缺少木料,为什么我们就没有长远的考虑,没有这份自信与耐性?我们有一个城市建几百年的吗?黄鹤楼滕王阁等四大名楼都是几遭火灾,成为时代盛衰、改朝换代的标志。后人凭吊的,都只是断井颓垣,残砖碎瓦。“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如血的残阳为我们民族的伤痛平添了几许苍凉!

《哀江南》是封建末世无可奈何的挽歌,但更应成为“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的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