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5730字。
诗歌唐朝笔记
(前日听百家讲坛之诗歌唐朝,受益匪浅,遂为笔记)
  1. 诗歌唐朝
  讲课人:南京大学 中文系教授  莫砺锋
  王安石说,“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
  鲁迅说给杨霁云之信中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假如你没有齐天大圣的本领,大可不必再写诗。”
  闻一多说别人都说唐诗,而我要说诗唐。
  “期亭画壁”: 王昌龄,高适,王之涣在酒店听歌女唱歌,画壁以计所歌出自三人谁之名下。
  沈佺期 和宋之问之诗的差异。沈佺期之诗意思道尽,无余味。宋之问之诗仍有余味。
  宋之问诗如下:
  春豫灵池会,沧波帐殿开。
  舟凌石鲸度,槎拂斗牛回。
  节晦蓂全落,春迟柳暗催。
  象溟看浴景,烧劫辩沉灰。
  镐饮周文乐,汾歌汉武才。
  不悉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唐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考进士必考诗。考试前“行卷”是考生必走之路。而行卷必须有诗。
  2.诗抒胸怀
  中国诗歌和西方诗歌的主要区别就是:中国诗歌主要是抒情,西方有叙事诗。
  魏征的《述怀》是可能是最早的唐朝抒情诗。“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奠定了后来唐朝抒情诗歌的基调。
  “边塞诗”派:王昌龄,岑参等
  “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孟浩然等
  唐代很少有真隐士。
  成语“终南捷径”的主人公叫卢藏用,李白最能体现“终南捷径”的目的。其实李白是想学战国时的齐国高士 鲁仲连。
  李白的诗中始终有一种失意而不失志的精神,这可能是李白诗的最显著特点。
  李白一次喝酒喝醉,闯入华阴县县衙,县太爷问李白为何许人也,李白说我是“龙巾试吐”,“御手调羹”,"力士脱靴","贵妃捧砚"的人.
  李白的诗体现了一个平民的人格尊严."百年三千六百日,一日须饮三百杯."
  杜甫: 也是失意而不失志.
  杜甫在长安呆了十年,始终没有得志.四十四岁时写道"杜陵有布衣,窃比稷与契"
  苏东坡对杜甫的评价"一饭未尝忘君".忧国忧民是杜诗最本质的精神.
  3.怀才不遇
  唐朝咏史诗开始于晋朝左思的《咏史八首》。好的咏史诗即歌咏了古人,又借此表达了自己的某种理想。
  李白的理想:鲁仲连,功成不受赏。张良:也是。
  杜甫咏史诗主要是关于诸葛亮和贾谊,贾谊首先提出封建之患。后作为太傅,做梁怀王的老师,王年幼,因落马而死。贾谊深感有负文帝所托,三十三岁因痛心而死。
  汉文有道恩犹薄:只因在未央宫宣室,文帝见贾谊,不问苍生问鬼神。
  王昭君也是唐朝诗人咏史的对象。
  王昭君西汉人,被汉元帝嫁给南匈奴国王呼韩邪单于。王昭君为当时第一美女,因未送银,画师将其画丑,结果,多年未面皇帝,明妃恨,志愿出嫁单于。帝许。待出,六宫粉黛无颜色,帝悔,但不可无信,遂嫁。至死未回汉地,为天下一憾事。
  李白《王昭君》中的燕支山,上产一草名燕支草。是胡人的妇女化妆之物。
  青冢因为当地草白色,唯王昭君墓上有绿草而名。
  昭君村在湖北秭归,香溪边上。琵琶里有一个《昭君怨》的曲子。
  4.沧海桑田
  幽州台又叫蓟北楼,燕台,黄金台,战国燕昭王所建,以招揽人才。招来乐毅这样的人才。
  南京,又叫石头城,建业,白下,秣陵。
  金陵,战国楚威王到了南京发现有王气,因惧其王气而铸金人埋于附近山上,以压其王气。秦一统天下,再次因惧其王气之盛,而凿沟欲断其地脉,因而有秦淮河。并改名秣陵,喻为牧马长草之地。
  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朱棣迁之北京),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均曾建都于南京,但均短命。
  刘禹锡“金陵王气黯然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