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970字。
关于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备考
一、熟悉考纲,明确考查的目标与内容
考纲是方向,高考备考,首先应该学习考纲、熟悉考纲。
2008年广东省高考考纲(语文)关于现代文阅读(必考)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一种文体(论述文,两种能力(理解、分析综合),六个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关于考纲中的“现代文阅读”的表述,近三年变化较大。
(1)2007年与2006年比较
2006年考纲的要求说明是“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这个表述,提到三类文章,2007考纲的表述则是两大类即为对应新课程规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学习内容,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2007考纲的关于必考内容的表述是“阅读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
对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层级的考查第一点,2006年的考纲对这一点的表述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两相比较,207年考纲的表述把“词语”改换为“概念”。这个变化没实质性改变,只是“概念”的表述更加科学,某种程度上使阅读要求的指令更加恰切、清楚。因为词语的含义一般指词典义,它是固定不变的。而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多半不是词典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受上下文影响,会产生一种新的临时的具体的含义。
2006年考纲设有“推断与想像”考点;而2007年考纲则删除了这一考点。
(2)2008年与2007年比较
“必考内容”2007年考试说明表述为“阅读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2008年的考纲删掉了“和说明类”四个字,就变成了“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这就意味着现代文阅读这一大题所考的文章只是论述类文章,不再涵盖说明类文章了。(说明类文章并入了选考的实用文本阅读的科普文中)
二、研读考题,了解考查的形式与题型
(一)广东高考近两年分值、题型的变化
仅从考纲的表述看,广东2007年开始的“必考”的阅读与旧高考的“小阅读”似乎差不多,其实不然。且不说题型变化为既有客观选择题,也有主观简答题,明显不同于过去的全是选择题的形式。2008年较2007年又有一些变化。2008年题量依然为4小题,依然为两道选择题和两道非选择题。但其中一道选择题由不定项选择改为单项选择,另一道选择题仍然是多项选择,由去年的6选2,变为5选2;在分值上有调整,必考文本的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共减少2分,由去年的18分减为今年的16分,其中多项选择题由6分减为5分,所减少的这1分使试卷的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比例发生了变化;另外,简答题第15题由5分减为4分。第12题的分值由6分调整为5分,在题目上明确标示出评分要求:“多选、错选的不给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给2分”。2008年选用的阅读材料和2007年类似,仍是社会科学类的文章,阅读材料的篇幅约为1200字,短于2007年(2007年约为1500字)。
(二)命题特点
1.选材特点
(1)学术性强。一是指它的专业性,二是指它的系统性。不论是经过命题者删改的文章还是命题者从原文中节选的片断,都是如此。
选文的这一特点给我们带来的阅读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其一,所选文章在写作上多是深入浅出;其二,命题者为我们阅读理解提供了一定的提示,如标出篇名、作者或写作时间、必要的注解。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背景和命题者提供的方便,读懂、读通这类文章不会是很困难的。
(2)品位高雅。高考所选的论述论文,其作者多为一流学者或作家,所论述的多为某一领域的重要问题,不仅有着作者的独到见解,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信息量大,语言也比较规范。同时这些文章又有着作者鲜明的个性风格。
(3)距离感大。高考所选社科类论文写作年代一般比较早,今天中学生读起来感到有些超越知识背景,同时表达习惯有差距,有的专业用语与今天不大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