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250字。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学案
班级___ 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__
江苏省淮州中学高二语文备课组
学习目标:
1.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对苏轼词与晏殊词柳永词和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相关介绍:
1.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词作多达三百四五十首,在题材、立意、语言、境界等方面开拓了词的表现世界。在内容上突破了相思离别、男欢女爱的藩篱,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抒写报国爱民的情怀。词风大多雄健激昂,顿挫排宕。语言和音律上亦有创新。“指出向上一路,而新天下耳目”。在词的发展史上开创了豪放词派。
2.主要经历: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乌台诗案”: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东坡由徐州调任江苏太湖滨的湖州。他作《湖州谢上表》,在后夹上几句牢骚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监察御史借机上奏弹劾说:“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漫骂,而无复人臣之节者,未有如轼也。盖陛下发钱(指青苗钱)以本业贫民,则曰‘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课试郡吏,则曰‘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陛下兴水利,则曰‘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盐碱地)变桑田’;陛下谨盐禁,则曰‘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其他触物即事,应口所言,无一不以讥谤为主。”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
后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到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文本研习:
(一)《定风波》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
2.“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怎样的品质?
3. “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有什么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