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210个字。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主备:上津镇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组
教学内容
课题名称 邹忌讽齐王纳谏 学科 语文 总课
时数 2
单元章节
名称 苏教版 页码 第114——116页 执教者 祝东升
版本名称 第四单元第 年级 九年级 册次 第六册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邹忌的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弊”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纳谏后齐国的三变。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前后呼应,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因此,首先应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去体会、感悟、品味课文内容。在次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做深入探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全文。
2、品味、领悟古人妙趣横生的劝谏技巧。
3、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导入--朗读课文——译读课文——理清思路——整体感知——品味美点。
2、反复读课文,在读中学习感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搜集查阅资料的能力。
2、学习古人高超的语言技巧。
3、培养学生敢于进谏、善于纳谏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归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认识古代纳谏除弊、修明政治的道理。
教学难点 1、欣赏领悟邹忌的讽谏艺术。
2、学习用设喻讲道理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
补充材料 多媒体课件、九年级语文教材
教学流程
第1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执教者个性化调整
一、引用名言,导入新课。 1、“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魏征。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1、学生齐读一遍名言,就最后一句话,相互交流看法感受。
2、学生简明谈感受,教师引导强调:贤臣是圣君的一面镜子,他们可以使国家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战国时齐威王就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魏征是唐朝著名的谏臣,以他的名言导入,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有话可说。
二、交流资料,了解常识。 1、要求学生课下收集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2、组织学生交流介绍所收集的资料。 1、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战国策》原为战国未期和秦汉间人士编纂,后经西汉未年刘向编订成书,全书共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其体例为国别体,全书共12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邹》是其中一篇优秀的散文。 培养学生通过多种手段如:网络、图书、等方法来收集、筛选、整理资料、获取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