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8660字。高二语文试题  2009.1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7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钢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写在答题卡和试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禅宗(chán)  伫立(zhù)       福祉(zhǐ)      咬文嚼字(jiáo)
  B.偌大(nuò)   精髓(suǐ)       谥号(shì)       恪尽职守(kè)
  C.谲诈(jué)    箴言(zhēn)      羸弱(yíng)     妍媸毕露(chī)  
  D.聒噪(guō)   哂笑(shěn)      梵语(fàn)      前倨后恭(j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真谛  教诲   暴戾    支言片语
  B. 精粹  切磋   沉缅    拾人牙慧
  C. 演绎  誊写   坐镇    厉兵秣马
  D. 描摹  陷阱   昭雪    良晨美景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考生在考试时遇到拿不准的题目,要冷静思考,仔细______,认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②消费者可以上网方便快捷地投诉自己的不平遭遇,保护自己的合法______。
  ③在孔门弟子中,颜回以突出的德行、修养而著称。他家境贫苦,对别人无法忍受的生活,他却能______,自得其乐。孔子赞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A.琢磨  权益   安之若素         B. 捉摸   权力    安之若素  
  C.琢磨  权益   随遇而安         D. 捉摸   权力    随遇而安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公安机关缘木求鱼,抓获了两名在拉萨参与骚乱的嫌疑犯。
  B.《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将从10月1日起正式实施,以公开、参与、效率、问责为核心内容的阳光行政呼之欲出。
  C.只有我们的党员干部为政清廉,带好了头,才能上行下效 ,使整个社会风气好转。
  D.一个人的事业和他的道德水平没有什么必然联系。这层纸捅破了,学者打着学术名义追逐金钱的把戏也就昭然若揭了。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有的学生在考试前出现失眠、烦躁等现象,这往往是因为他们太在乎考试成绩,心理负担过重造成的。
  B.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有很浓厚的感伤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特别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如此?写秋颂秋的文字同样也不少。
  C.“2008年春夏季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今天对外公布,入选综合类十大流行语的分别是:汶川大地震、生命、爱心、北京奥运会、北京残奥会、火炬传递、南方雪灾、众志成城、油价上涨、节能减排。
  D.教育改革能否取得成功,教育理想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培养一大批有思想有探索精神的教师。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①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塑造了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政教一体化,其中文化与政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而政治,最终也是一种文化秩序。万历年间,利玛窦到中国,一个意外的发现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实现了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国的“知识阶级即‘哲人’对帝国的统治者有着广泛的影响”,“标志着与西方一大差别而值得注意的重大事实”是,“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即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
  ②科举制度并没有实现“理想国”,但却实践了前现代世界最合理的政教制度。科举千年,以人文化天下,朝廷立国,文人立命,社会长治久安,个人功名利禄,尽系于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是帝制中国社会结构的中枢。就社会政治而言,自上而下,面向整个社会的科举,为皇权统治下的官僚体系提供人才,保证官僚体系运转,巩固了封建皇权;自下而上,科举又是一个制度化的流动晋升的渠道,社会基层的优秀分子,由此可以进入社会精英统治阶层,参与管理国家。社会晋升机制,是社会结构的核心。科举构成帝制中国的内在结构性动力,它沟通了官民阶层。数世白身者,一登龙虎榜,就可能出将入相;而官宦子弟,不解经书,无缘科场,则可能沦为平民。
  ③科举不仅是中国社会结构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主体,它包含着思想与制度两个层面的意义。思想层面上儒家经学化,从一种普通的学说变成圣典;制度层面上,儒家知识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最直接有力地保证了儒家意识形态的霸权地位。科举制使儒家思想彻底制度化,制度化保证了真理的权力化,它使帝制国家、士绅社会与儒家文化,围绕科场中心流动,创造了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举文明。
  ④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文明传统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科举,而不是西方历史范畴中的封建或东方专制主义。梁启超曾经从四个方面对科举的历史作用做过公正评价。首先,科举使帝制政权充满活力,不断从社会精英中吸取统治人才;其次,促进社会中官民阶层的流动,使社会充满活力;再次,使儒家思想与价值和意识形态制度一体化;最后,使个人有出路,社会稳定。
  ⑤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的中华文明,是一种科举文明。在前现代世界各国,中国社会结构最具开放性,官僚出身最具平民色彩,教育普及面最大,而所有这些,都是由科举制度造成的。
  6、下列关于第①段中的“政教一体化”的说法,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科举盛行时代,封建政治与文化互相依存,不可分割,政治也是一种文化秩序。
  B.科举制度实践了前现代世界最合理的政教制度。
  C.科举是帝制中国社会结构的中枢。
  D.科举不仅是中国社会结构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7、有关“科举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的理解,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主体,科举使儒家思想经学化,从一种普通的学说变成了经典。
  B.科举使帝制国家、士绅社会与儒家文化,围绕科场中心流动,创造了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举文明。
  C. 儒家知识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最直接有力地保证了儒家意识形态的霸权地位,科举制使儒家思想彻底制度化。
  D.建立晋升机制,保证了社会优秀分子可能进入封建皇权体系,参与社会管理,维持了社会稳定。
  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科举制度是当时“朝廷立国,文人立命”的基础,使古代封建统治制度能够“人文化天下”,保证了社会长治久安。
  B.就社会政治而言,自下而上,面向整个社会的科举,为皇权统治下的官僚体系提供人才,保证官僚体系运转,巩固了封建皇权。
  C.科举文明促成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开放性,使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的主要武器,出现了“文人”即“哲人”治天下的局面,实现了柏拉图的“理想国”,实践了前现代世界最合理的政教制度。
  D.科举制度始终自觉坚持传播儒家思想,保证了儒家思想的延续,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最有力保证。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
  封伦,字德彝,观州蓨人。父子绣,隋通州刺史。伦少时,其舅卢思道每言曰:“此子智识过人,必能致位卿相。”
  开皇末,江南作乱,内史令杨素往征之,署为行军记室。素将营仁寿宫,引为土木监。隋文帝至宫所,见制度奢侈,大怒曰:“杨素为不诚矣!殚百姓之力,雕饰离宫,为吾结怨于天下。”素惶恐,虑将获谴。伦曰:“公当弗忧,待主后至,必有恩诏。”明日,果召素入对,独孤后劳之曰:“公知吾夫妻年老,无以娱心,盛饰此宫,岂非孝顺”素退问伦曰:“卿何以知之”对曰:“至尊性俭,故初见而怒。然雅听后言,后妇人也,惟丽是好。后心既悦,帝虑必移。所以知耳。”素叹伏曰:“揣摩之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