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28张。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约1900字。
  学情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职高高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语文基础,他们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初中学过几篇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绘画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调查得知,许多同学课外都喜欢看散文,兴趣比较浓,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
  教学目标: 
  1、领悟作者通过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 
  2、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3、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
  4、体会课文疏朗而又细腻的语言特点。(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征,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眷恋的情感;
  2、领会作者把故都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自己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手法。
  教学时数: 共2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写秋天的散文。文章的作者说,若留得住这秋天,他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什么样的秋天,值得他如此这般。进入课题——故都的秋 
  二、解题、作者及写作背景 
  “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地点,带有深切的的眷恋之情,“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题目很深沉。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发起创造社。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本文写于1934年8月。由于种种原因,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 
  三、师生共同讨论,分析理解课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