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300字。  诗歌鉴赏勿忘“情”
  顺德区北滘中学刘泉海  梁巧仪
  内容提要:优秀的古典诗词是情与景的完美结合,因此,古典诗词的教学也应该有独特的方法。本文是作者的教学探索,试图围绕“情”做文章,以教师自身之情调动学生感悟之情,从而领悟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古典诗词  氛围  移情  共鸣  品情  内涵
  古典诗词往往凭借精炼、生动的语言,优美而深远的意境来创造鲜明独特的形象。新课标对诗词鉴赏能力要求是:能够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意境和形象,探索作品丰富的内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在诗词中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实现新课标的目标,仅仅靠机械的传授知识是不够的,因为诗词是情的产物,其本质是情绪和情感的抒发,是某种共同的宝贵情感在瞬间的灵光闪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外。”一首经久不衰的诗词,其中必定蕴涵着特定的情感。而品读欣赏诗词若忽略“情”就等同于只看到诗词的躯干而未见其最动人的灵和肉。因而,在新课标下的诗词鉴赏应充分发挥情感教学的作用,在“情”字上做文章,让情感的魅力深入到诗词鉴赏教学各个环节。
  一、巧妙煽情,营造氛围
  诗人的主观情感来自社会的影响和个人的遭际,同时,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信念、个性气质、文学修养以及时代的政治经济、生活面貌、文化思潮都影响着作品的生成,使作品必然积淀着历史的、民族的、时代的因素。因而,知人论世是古典诗词鉴赏的第一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只有了解背景、了解作者,才能更深入的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情感内涵。但有些时候,教学却往往忽略了这块敲门砖的作用。例如:平常在诗词鉴赏教学中,开场白“知人论世”往往这样——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后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有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但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受到朝廷当权者忌恨,被罢职,闲居在信州上饶,前后近20年,中间虽几次被启用,但很快就被罢免。始终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辞世。
  这些语言生硬平板,激不起半点感情涟漪,学生在学习中只是被动的接受,甚至死记硬背。但如果我们适当的转换一下教学方式,来点煽情,效果就不一样了。
  “煽情”是指老师先将自己情感渗透进作品中,再以丰富的情感触动学生心灵,激发学生内心的高尚情操,为学生营造一个浓烈的情感氛围。在诗词教学中,煽情的表现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抖擞的精神让人感受激昂;灵活丰富的神态让人亲近喜欢;抑扬顿挫的声调让人激荡情怀;优美动听的音乐让人陶醉忘情;具体直观的影视让人体验真实。但作为语文老师最主要最有效的煽情手段应该是语言本身的魅力,诗歌教学的煽情应该本着眼于诗情本身,以境唤情更能够达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刘勰说:“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可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就是点燃学生激情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那么,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怎样运用语言煽情呢?方法是将诗情背景散文化。意即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情感或情境以激发学生情感。例如在教授《菩萨蛮》对辛弃疾用散文化的语言介绍:
  南宋曾经有这样一位词人,他有忧国忧民的愁思;有以天下为自任的胸怀;有飞度关山收复江山的雄心;有兼济天下的才华。他身处民族危难之际,奔走于金戈铁马之中,却历经宦海沉浮,抗金理想无法实现,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