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870字。
2009年高考作文命题与写作猜想
第一部分: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走向分析
2008年高考作文已经尘埃落定,暂告一个阶段。回过头来,细细思索,笔者希望能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去寻找命题者的意图和一定的规律,对高考的走向有一个理性的了解。为此,我们不妨抽取几个不同省市,看看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走向特点:
1、 讲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一个常考常新的话题。二者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不妨回顾一下历史:过去,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们对自然往往是畏惧而心生寒意,于是提出“人定胜天”的口号,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人们往往以支配自然,征服自然为目的。当人类最终受到自然的报复后,才明白,人与自然的关系,那就是和谐相处!这种思想的转变在今年的高考作文中就有体现,如重庆卷“在自然中生活”,浙江卷“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两卷很明确地诠释了这样一个信息:自然是我们生存的环境,是我们生长之根,是人生命的源泉,对于这样一个关乎我们生存的因素来说,它的好坏,它的优良,直接影响到我的生活的质量。那么,对于自然,我们不仅应该敬畏它,更应该保护它,与它和谐相处。如果违反了自然的规律,如果破坏了自然自身的发展状况,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人类自己。
浙江卷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人类对自然的侵占也越来越严重,城市的大规模建设,往往过度注重城市的工业化,而忽视了它仍然是自然的一个部分,于是,城市的灯红酒绿,城市的人满为患,又加剧了城市的畸形发展,于是,远离了乡村,远离了自然!乡村的气息,自然的气息,完全在这样的“发展”中消失殆尽。
理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在写作中,我们既可以谈和谐带给人与自然的好处;谈只要认识到了二者的关系,于我们的生活、生产才有更大的利益;当然,可以谈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所带来的恶果,进而呼吁人类要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如果仅仅只是谈论这样一些话题,显然在深度上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拓展思维,如城市的繁荣,却带来了与自然的远离,触摸城市,感受到的是一座座无生命的钢筋水泥,更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的加剧。如果把主旨定义在这里,通过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现象,探索人类的心理情感,我想,在立意上会获得高远及深刻的赞叹!
2、讲人之常情
和往年相比,今年的许多高考作文题也多了对考生“人之常情”的考验,如安徽卷“带着感动出发”,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四川卷“坚强”以及天津“人之常情”。何谓人之常情?一般看来,即为人所普遍存在的某些感情,如帮助、羡慕、内疚、友爱、鼓励、喜悦、见义勇为、与人乐乐、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由此可见,所谓的人之常情,应该指的是有积极作用的一面。同时,也可以体会到,高考作文命题,一直在强调学生只能只是埋头于课堂和书本,应该走出课堂,走上社会,去学会关怀他人,体贴他人。如果平时只知道在课堂内、书本上下死功夫,缺乏一份“课堂外”的功夫——不观察社会,不关注他人,对人间百情、世间百态处之漠然,只知卷头上用笔,不知用心,那么,也难以写出上佳的作品。
上面几省市的作文卷,无论是“带着感动出发”。还是“举手投足之间”,抑或是“坚强”,它们都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从关注人的表象,进而关注人的内心,人的心灵。本质上说就是真实的感情,健康的情感!这也是教育界一再认识到并反复强调既要会教书,更要会育人,要注重素质教育,但囿于应试教育框架的约束,许多中学重课堂内,轻课堂外;重文字的表达能力,轻文字所表达的东西——对他人关注,以及建立在这种关注之上的、人所本应具有的真情实感。
当然,文字的功夫应该考察,但更应该考察的,则是蕴含在这些文字中的人性。关注生活,感悟社会,贴近自然,关心他人,为应该感动的人和事感动,对应该愤怒的人和事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