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090字。
教案设计说明
初识《别了,“不列颠尼亚”》,感觉似曾相识。不禁想起旧人教版上的另一篇文章——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标题同样采取了倒装句式,将“别了”放在句首,具有突出强调的意味。此文章的特点之一。之二,此篇作者周婷、杨兴是四人组合,这四位新闻界的高手联合,让我迫不及待的读下去。本文语言真实、准确、生动,视角独特,与一般的新闻作品相比,具有更强的可读性。新闻的特点便是真实、准确,以实录为主,而《别了,“不列颠尼亚”》堪称实录性新闻的典范之作。
新闻性文章的阅读,我认为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把握关键问题的能力。所以本文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的引导为辅。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特点,掌握特写性消息的写作特点。
2、品味语言,体会对比的作用,感受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新闻知识的掌握。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课前准备(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完全可以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1、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真实性、实效性、文字少篇幅小是其基本特征。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四部分。
2、课文是一篇特写。特写性消息,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特写性消息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3、扫除文字障碍
旗帜(qí zhì)掩映(yǎn yìng)瞩目(zhǔ)展拓(zhǎn tuò)冉冉升起(rǎn rǎn )凝重(níng )
二、导入
(播放香港回归交接仪式、董建华宣誓就职以及江泽民主席书“香港明天更美好”的片断)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本文在所有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今天,我们就让这篇著名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假设:你是位新华社的记者,亲眼见证了这个难忘的时刻,你将怎么报道这一新闻?
(学生思考,然后请一位同学来播报这则消息)
注意:你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播报?
提示:香港回归是振奋人心的大事,这个时刻是中华民族雪耻的时刻。所以一定要用自豪、高亢的语调来播报。
三、互动探究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概括一下文本的结构?
(可根据新闻的组成部分来分析)
提示:导语:(第1段)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主体及结尾:(第2至结束段)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