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辛弃疾词与人生:一出完美的悲剧
撰写者:曾水林 导师:文师华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义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把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归结为“一部艺术作品的四种总体要素。”[1]这一观点专业性很强,已获得文学理论界的广泛接受。文学作为活动,它是多种要素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或系统)。因此,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这四要素是文学活动中这一整体中的四个基本要素。它们在这一整体中不是彼此孤立或静止地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浑然一体。这正如马克思在论述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活动系统时曾经指出的一样:“每一方表现为对方的手段;以对方为媒介;这表现为它们的相互依存;这是一个运动,它们通过这个运动彼此发生关系,表现为互不可缺,但又各自处于对方之外” [2]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是一个螺旋式的循环结构。本文拟以此为理论依据,综合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生平、理想以及作品,探讨辛词是如何融这四者于一体,做到了现实、思想与艺术的高度统一,为我们演绎了一出完美的悲剧。
一、辛弃疾的人生历程及其所处的时代环境
人类生活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基本生存环境,是他们能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物质基础。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3]因此,要更好地理解辛词的思想感情和艺术价值,必先了解辛弃疾生活的时代环境及其人生历程。
北宋后期,中国进入衰世,政治日益腐败,人心也萎靡不振,忧国忧民的人一天比一天少,无人操心国家大事,士大夫们尽情地沉浸在享受之中。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方金国的势力却一天比一天强大——金国是女真族的奴隶制国家,这个民族崇尚勇武,擅长骑射,与文弱的汉民族正好相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历来是谁有武力谁便是主人,于是1126年,金主完颜亮挥鞭南下,矛头直指大宋国的首都汴京。在金兵强大的威力下,吓坏了的宋徽宗连忙向当年的唐玄宗学习,把皇帝的宝座让给了儿子赵桓——钦宗,自己则仓皇出逃。不料钦宗远不及唐肃宗,金人攻下了汴京,掳走了这对吓得发抖的父子皇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变”。
“大宋王朝”突然间就解体了,连皇帝都作了人家的俘虏,只剩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康王赵构——宋高宗,流亡至江南,在杭州建立了小朝廷,这口气怎么能咽得下去!金人本是不开化的“蛮族”,如今竟然肆无忌惮地在“礼仪之邦”大耍威风,使一向彬彬有礼,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