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350字。
《药》自主学习提纲
枣阳高级中学
背景简介
这篇小说写于1919.4.25,“五四”运动爆发前夕,小说以1907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
1907年,光复会的成员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事败被捕,恩铭的亲兵残酷此挖出徐的心肝炒食。不久,光复会的另一成员秋瑾被捕于绍兴城的“古轩亭口”。
“我们中国本不是发生新主义的地方,也没有容纳新主义的处所。”“新主义宣传者是放火么,也须别人有精神的燃料,才会着火;是弹琴人么,别人的身上必须有弦索,才会出声,是发声器么,别人必须是发声器,才会共鸣。中国人都有些很不像样,所以不会相干。”(鲁迅《随感录•五十九“圣武”》)
通读理解:
(1)小栓吃的是药吗?(2)什么才是治疗中国社会痼疾的良药?(3)为何以“药”为题?
明确:(1)华小栓吃的不是药,人血馒头医不好国民肉体上的病。革命者的鲜血治国民精神上的病。(2)脱离群众的资产阶级革命不是治疗中国社会痼疾的良药。只有用民主和科学思想广泛深入地教育群众、发动群众,中国革命才会胜利,中华民族才能得救。(3) 暗示人们:正像人血馒头不是治疗痨病的良药一样,脱离群众的革命也不是拯救中国社会的良方,要改变中国民众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必须进行一场彻底的革命。
初步了解
结构线索:
课文主要是为了表现“群众的愚昧”,所以安排为明线;夏瑜的英勇献身表现了“革命者的悲哀”,不是全文内容的重点,所以安排为暗线。明暗两线交织、融合,说明因群众的愚昧带来革命者的悲哀。这样安排明暗线索,能让读者既体会到主题思想,又能进一步思索其深层的寓意。
思考探究:
作者是怎样通过四个场面的描写,体现民众的愚昧、麻木不觉悟的?
1、第一个场面(重点刻画了一个人)
思考:华老栓说了些什么?(听其言)华老栓做了些什么?(观其行)华老栓想了些什么?(析其行)分别反映了些什么?(明其义)
明确:A:从语言看:只说了三句话,共20个字。无论第一句的伸手要钱,还是第二句的叮嘱儿子,都反映他的全部心思都在儿子身上。
B:从行为看:起床时——“慌急”(“忽然”和三个“一面”),表现了对儿子的病夜不能寐,焦急万分;装(掏)钱时——“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