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10750字。共30课参考资料,内容详实,实用性强。
  八年级语文学科教学参考
  第1课  海燕
  主讲:严金洪
  【目标导航】
  1.了解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
  2.理解象征手法,领会各种事物的象征意义;体会对比和烘托手法。
  3.把握散文诗的特点。
  【资料链接】
  1.关于作家
  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出生于木工家庭。4岁丧父,随母寄居外祖父家,仅读过两年书。10岁时母亲去世,便以当学徒、饭店跑堂、码头工、面包师等谋生。1884年到咯山,做工之余,勤奋自学。后又两度流浪俄国南部,饱尝了底层人民的痛苦生活。1892年发表了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此后又写了短篇小说《伊则吉尔老婆子》《契尔卡什》,散文诗《鹰之歌》等浪漫主义作品。19世纪末,积极投身革命斗争,曾几次被捕。1901年写出著名散文诗《海燕》,用象征手法热情歌颂人民的革命斗争,并预告革命风暴的即将来临。在此前后还写出了长篇小说《福玛•高尔捷耶夫》《三人》,中篇小说《奥古洛夫镇》及剧本《小市民》《底层》《仇敌》等作品,开始塑造觉悟的工人形象。1905年与列宁在彼得堡会面。此后一直在列宁指引下,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参加革命实践,逐步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1906年党派他出国募筹革命经费,初到西欧,次访美国,后旅居意大利卡普里岛,直至1913年回国。其间,在美国发表的反映俄国工人阶级成长和斗争过程的长篇小说,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剧本《耶戈尔•布雷乔夫及其他的人们》,回忆录《列宁》等。1934年主持第一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当选为苏联作家协会主席。
  2.关于作品
  《海燕》写于1901年,当时欧洲发生了工业危机,蔓延到了俄国,俄国革命不断高涨,革命斗争正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这时,高尔基参加了一系列革命活动,他根据自己斗争的经历,结合形势,写出了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迎春曲》),《海燕》就是它的末尾一章。发表后,在俄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列宁曾在自己的演说和著作里引述了文中的诗句。于1906年8月21日写的《暴风雨之前》一文中,曾引用《海燕》里关于企鹅的描写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句话,作为自己文章的结句。
  【字词卡片】
  1、 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2、 渴望:迫切地希望。
  3、 呻吟(shényín):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4、 吓:一读xià,如吓唬、吓人、吓坏;一读hè,如恐吓、恫吓。
  5、 敏感:生理上或心理上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
  6、 蜿蜒(wānyán):蛇类爬行的样子。
  7、 预言:预先说出(将要发生的事情)。
  【探究中心】
  1.这篇散文诗的线索是什么?
  这篇课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一说顺序),把海燕放在暴风雨“来临之前”——“逼近之时”——“即将来临”三个场面中进行刻画。
  八年级语文学科教学参考
  第2课  白杨礼赞
  【目标导航】
  1.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
  2.理清文章的感情线索,学习本课“形散而神聚”的散文特点。
  3.品味本课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资料链接】
  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
  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40年代初。当时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对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从1939年到1941年已先后发动两次反共高潮。由于国民党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使日本帝国主义能够集中兵力向我抗日根据地疯狂“扫荡”。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月和董必武同志从延安到重庆。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在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字词卡片】
  (1) 毡(zhān)子:用羊毛等压成的像厚呢子或粗毯子似的东西。
  (2) 地壳:“壳”读“qiào”,如金蝉脱壳。另读“k”,如贝壳、外壳等。
  (3)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4) 主宰:支配;统治、掌握。
  (5) 倔强(jué jiàng):(性情)刚强不屈。
  (6) 婆娑(pó suō):盘旋(多指舞蹈)。
  (7) 一刹那:“刹”读“chà”,如古刹;另读“shā”,如刹车、刹住不正之风等。
  (8) 参(cān)天:(树木等)高耸在天空中。
  【探究中心】
  1.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文章是怎样用它来结构文章的?
  文章中作者一唱三叹,反复歌咏“不平凡”的白杨树。“不平凡”三个字,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作者用来结构文章的线索。围绕这个线索,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二自然段写黄土高原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外形和品质,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8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西北根据地共产党所领导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