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810字。
《荆轲刺秦王》教案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字词关,掌握课文中的多义词,并能正确翻译课文中一些特殊的文言语句,能解释文中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本文按时间及事件发展的顺序,完整的叙述故事的特点。
二、 能力目标
1、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三、 德育目标
学习荆轲不畏强暴,知难而进的精神以及他为燕献身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难点及对策
重难点: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特别是初中阶段没有涉及到的。
对策: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不懂的词句可以借助工具书解决,老师对不懂之处进行详细讲解。
学生活动翻译课文,置疑,回答,归纳。
教学设想
一、本文故事性强,可以引导学生对照注释,先自读课文,不懂的词句可以借助工具书解决之。
二、教师适当补充相关知识,让学生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自读检测,通过检测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四、总结归纳。
教学时数
2 教时(可根据学生差异灵活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2.掌握课文中的多义词,并能正确翻译课文中一些特殊的文言语句,解释其中某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初步理解内容。
二、整体感知
(一)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460—220)。《战国策》是国别体。作者不可考,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二)时代背景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长侍(shì)足下樊於期(wūjī)骨髓(suǐ)燕(yōn)国
切齿拊(fǔ)心匕(bǐ)首忤(wǔ)视厚遗(wèi)蒙嘉
鄙(bǐ)人夏无且(jū)以药囊提(dǐ)轲被八创(chuāng)
倚(yǐ)柱箕(jī)踞以骂目眩(xuàn)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尽量读出一些味道。
3.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1)古今异义
①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眼泪。今:鼻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