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200字。
  《离骚》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楚辞”这种诗歌样式及屈原与楚辞的关系。
  2.骚体诗的节奏。
  3.了解《离骚》所体现的积极浪漫主义创作精神。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准确理解课文的能力。
  2.能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初步鉴赏《离骚》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通过了解屈原的生平及鉴赏《离骚》优美的诗句,运用“移情”的方法,学习屈原追求美政、九死未悔、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认真领会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离骚》是我国诗歌史上首次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抒情诗。屈原以他思想的博大、构思的奇特,利用和借鉴当时南方楚国民歌,多用“兮”字的句式及方言,大量运用比喻,难字较多,意思也较艰深,极大地增加了理解诗歌的难度。因此,疏通诗句,准确诵读,把握诗人情感的波澜,就成了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办法
  1.疏通诗句,反复诵读,体悟情感。
  2.学习鉴赏诗的意象及意境。
  3.学习屈原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接受高尚情感的熏陶。
  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句,反复诵读,熟悉骚体的体例。
  2.第二课时,设置讨论题,分析屈原形象化的比喻以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简介屈原、《离骚》与《楚辞》。
  2.疏通诗句、准确诵读,把握思路及情感。
  二、整体感知
  1、简介屈原、《离骚》与《楚辞》(见练习册)。
  2、思路。《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表达了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以统一中国的进步政治思想,以及献身祖国的爱国感情,体现了决不苟且偷安、同流合污的光辉峻洁的伟大人格。全诗共93节,课文节选的是第20节至第32节,共13节,52句。课文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7节)自述遭贬原因,表示决不跟那些小人同流合污的精神,这就是司马迁所称道的“正道直行”。
  第二部分(8—13节)表现诗人保持美好品质的愿望。这六节从反省、检查自己的行为,反省明志,以退为进、斗志弥坚,更表现出诗人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精神和品德。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理解诗句,借助详细注释,疏通诗句
  (1)补充注释
  ①民生:游国恩《离骚纂义》:“民生即人生。”人生是泛指,应包括屈原自己。
  ②浩荡:原形容水大貌,引申为放纵自恣,反复无常,不知深思熟虑。
  ③民心:人心。楚辞中“民”多指“人”,此处的意思是“别人心情”,也即是诗人屈原的心情。
  ④糅:这里指性质相反的两个事物揉合在一起。
  (2)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①替:废弃。(王朝兴替)
  ②申:申斥、申述,加上罪名。(三令五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