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10字。第十二届沪苏皖浙新语文圆桌论坛安徽省宣城中学甘永继老师的教学设计。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话题
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参与桐乡一中高一(3)班同学的语文课堂。在小说家茅盾先生的故乡,小说这种文学作品是一个割舍不下的话题。
1.同学们喜欢读小说吗?
2.同学们为什么喜欢读小说呢?
小说中有故事情节,精彩的小说源于精彩的故事情节(板书“情节”)。
3.什么样的故事情节才是精彩的呢?
学生:情节曲折起伏、跌宕摇摆。(在“情节”后板书摇摆,并板画曲线图)
“文似看山不喜平。”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们往往不太爱读那些平铺直叙、一览无余的作品。多一些波澜,多一些起伏,多一些回旋曲折,才能牵动读者的情感神经。
二、研读文本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与茅盾先生同时代的日本小说家志贺直哉的小说《清兵卫与葫芦》(在“情节”上方板书课题)。
(一)熟悉情节模式
1.清兵卫是什么?
清兵卫是一个十二岁的小学生(指名学生或教师本人在曲线左端简笔画清兵卫)。
2.葫芦是什么呢?
(曲线右端画一只葫芦)
3.“清兵卫与葫芦”的关系可以用哪些动词来体现呢?
指名学生概述情节,教师引导归纳:
按照小说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来概括,本篇小说的情节主线是:清兵卫热衷葫芦(发生)——喜获葫芦(发展)——痛失葫芦(高潮)——割舍葫芦。
(二)研习情节特点
1.本小说的故事就是从清兵卫热衷葫芦开始的。
小说中哪些细节或场景表现了他对葫芦的热衷?你认为哪个地方写得最传神?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1)第2、5与第4、6自然段的相关词句
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段落的错位叙述及其摇摆效果。(在曲线下板书“错位”)
(2)第3自然段清兵卫把一个老头儿的秃脑袋错看做葫芦了。
如果不是热衷到到极度痴迷的程度,哪会产生这样的误会呢!
这个误会让我们的心与清兵卫一起激动了一下,也让小说的情节产生了迷人的颤动。
(在曲线下板书“误会”)
(3)引领学生进入清兵卫喜获葫芦的情节。
引导学生关注神情、动作、语言描写,体会其的作用。——清兵卫看到珍贵的葫芦激动万分,如获至宝,急切地想得到,惟恐错过了。
以上情节和场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清兵卫是多么痴迷于葫芦,葫芦成了他最大的爱好(在葫芦板画上书“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