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上册阅读与写作片段训练
作者:南京金陵中学 张昊
第7课 幼时记趣
沈复
[课文精读]
阅读下面的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⑵私拟作群鹤舞空
⑶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⑷怡然称快
⑸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 ⑹鞭数十,驱之别院
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⑴私 拟 作 群 鹤 舞 空 ⑵昂 首 观 之,项 为 之 强
⑶作 青 云 白 鹤 观 ⑷果 如 鹤 唳 云 端,怡 然 称 快
3.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
5.文中出现了好几个成语,请写出三个来。
6.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
7.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课外延读一]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文不识,人名),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上面讲的就是著名的 、佣作读书的故事。讴歌和褒扬了
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穿壁引其光: 大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