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小题,约10510字。
武汉市2009届高中毕业生五月供题训练㈡
语 文 试 卷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命制 2009.5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用黑色墨水的签字笔或钢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部分,共36分)
一、基础知识部分(本大题共5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未选、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一模一样 时装模特 人生楷模 模棱两可
B.强弩之末 强手如林 强人所难 强词夺理
C.曲径通幽 曲意逢迎 曲折惊险 曲突徙薪
D.弱不禁风 令行禁止 情不自禁 禁锢思想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辨别 意气用事 迷天大谎 金碧辉煌
B.抱负 重蹈覆辙 兵荒马乱 备尝忧患
C.防犯 轻歌曼舞 新潮服式 出神入化
D.烦琐 崭露头角 先发制人 合衷共济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股价暴跌,导致蒙牛乳业抵押给外资的蒙牛股份在价值上大为缩水,这引得境外一些不怀好意的资本大鳄蠢蠢欲动,企图恶意收购。
B.第七届航空博览会上,中国新一代战斗机进行了表演,正在研制中的一批新型导弹装备也首次亮相,本届航展的透明度由此可见一斑。
C.美国大选结束后,在国际社会对反恐战争表示乐观的时候,印度的孟买突然遭到恐怖袭击,令印度和国际社会措手不及,迟迟难以回应。
D.2008年“神七”升空,2009年与俄罗斯进行火星联合探测,2012年实施“夸父计划”,我国太空探测计划正在迅速推进,真是大快人心。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由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20国集团金融峰会就金融危机暴发的原因取得共识,并为防止危机再次暴发表明了一些原则性的意见。
B.日前制作人周亚平爆出猛料,《铁窗泪》演唱者根本就不是迟志强唱的!这是20年来中国歌坛最大的假唱事件,歌迷竟然集体被骗了20年。
C.针对索马里安全局势和日益猖獗的海盗活动等问题,在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决议,决定对所有破坏索马里和平与稳定的个人和实体实施制裁。
D.依据嫦娥一号卫星拍摄数据制作中国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图涵盖了神秘月境的全部领地,是目前世界上已公布的月球影像图中最完整的一张。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一方面,演员要讲些经典的段子,积累基本功;另一方面,也应该让相声重新回归民众,因为语言只有在平民百姓中才最活跃。
B.土耳其政府于1999年逮捕了库尔德武装组织——库尔德工人党领袖奥贾兰,并以叛国罪判处其死刑(至今未执行)。
C.《重庆晚报》“国际新闻”版上有一则新闻:《对上层失望,法塔赫投降哈马斯》。看到“法塔赫投降哈马斯”几个字,笔者心中不由一愣:真有其事?
D.一本名为《中国不高兴》的书正在中国大陆热卖。该书副标题是:“大时代、大目标及我们的内忧外患”,封面上还印着“为国直言,替天行道”等引入注目的字句。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由于科举制影响巨大,人们的评价向来都有很大的差异。
现在多数学者都赞同唐宋时期的科举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分歧主要在对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评价。过去对科举的认识往往以偏概全,例如,很多人到现在还以为明清科举只考八股文。其实,科举考试内容繁多,即使是明清时期的科举,八股文也仅为多种考试内容的一部分或者一科,只是其重要性有点像当代高考或研究生考试中的英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罢了。但明清两代科举也要考三场,除头场考八股文以外,第二场考论、判、诏、表等当时政府的应用文,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只通八股文而不懂其他知识,也是无法考上的。
在1300年的中国科举史上,无论哪个朝代,策问与对策都是重要的考试题型。策问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教育、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或经史典籍中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策问题目,统治者也往往通过举子的对策来了解民情、征询解决问题的对策。同时,策试这种形式可以考查应试者的德、识、才、学以及对“时务”即现实问题的见解。特别是时务策,主要是与国计民生有关的内容。
在传统社会,教育和考试以人文知识为主要内容,西方的中世纪大学和东亚书院,科举皆然。只有到文艺复兴,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教育的内容才逐渐转到自然科学方面来,注重自然科学,即所谓的实科,是工业文明时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在19世纪未20世纪初,伴随着坚船利炮强劲东来的西学代表先进的工业文明,而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农业文明的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基本上还停留在古代的古典人文知识,自然逃脱不了被停废的命运。
科举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然而,在现代中国人对传统事物的看法中,科举大概也是被误解最深的制度。我们不应忽略科举制的历史性。评价历史制度,需将其还原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这样才不至于使讨论脱离了历史实际。试想在传统社会,能构想出其他更好的选才制度来吗?古代的中国统治者和许多文化巨人并不是没有看到科举制的局限和弊端,也不都是因循守旧之辈,但经过反复比较,最后还是选择了科举制,这实际上是一种择善而从。古代一些学者批评科举取士并不等于反对科举制度。从古代到近代的学者对科举制的批判主要是对应试现象、对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批判,特别是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很少有人否定科举制本身。如朱熹批评只重举业而忽略真实学问的现象,顾炎武严厉批判八股文,但都没有否定科举制本身。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两位文人久困科场、屡试屡败之后转而撰写的抨击和讽刺科举的文学作品,其中的《范进中举》等篇章长久以来作为中学教材,主导着对科举制的看法。但是,你找得到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辛弃疾到文天祥、林则徐、纪晓岚等成千上万进士出身的人才对科举制的否定评价吗?科举是有很多弊端,也对古代教育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古人始终没有找到更加公平合理而可操作的办法来替代它,因此,一千多年中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批评,科举还是在选拔官员中起主要作用。
6.下列对“中国科举制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科举制度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1300年来,人们对其褒贬不一。
B.科举考试内容繁多,八股文仅为考试内容的一部分。
C.明清两代科举考试要考三场:八股文、应用文,经史时务策。
D.时务策考查了应试举子对与国计民生有关的现实问题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