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780字。
  绿叶衬花花更艳
  ——环境描写专题解读
  【明师指点】
  文学作品中,不论人物的活动,还是事件的展开,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因此,写人记事常常需要对环境进行描写。茅盾在《关于艺术的技巧》中曾指出:“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行动。如果我们将作品中的人物描写称为“红花”,那么环境就是“绿叶”,孤零零的红花往往给人以单调的感觉,只有用叶衬托红花,红花才会更加鲜艳夺目。
  一、交代事件的时代背景
  优秀的作家,总是通过对特定的环境的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并为读者提供一幅社会历史图画,从而让人物形象有所依托。如鲁迅《孔乙己》中在主人公出场前有这样一段描绘: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分析:这段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习俗画,它是孔乙己活动的社会环境:短衣帮穷酸得只能站着喝一碗酒;而阔绰的长衣帮,则“可以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这就为孔乙己的出场做好了铺垫,正是依托于种环境,孔乙己经济地位与思想意识上的矛盾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二、渲染故事的气氛 
  在文学作品中,通过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在这方面,鲁迅可谓是行家里手,如《药》一文的结尾:
  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坐新坟前面……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分析:这里用才吐出新芽的杨柳、刚添的新坟、支支直立的枯草、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的乌鸦,构成一幅凄凉、肃杀的清明图,渲染出了坟场阴冷、悲凉的气氛。
  三、烘托人物的心理 
  环境本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和背景的,然而在更多时候环境的描写,往往是为衬烘托人物心理服务的。也就是说,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往往要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刺激”人物表露心迹。如《羚羊木雕》一文的自然环境描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