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46张。学案与课件相辅相成,教案与学案一体,约4700字。
《云南冬天的树林》教案于坚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白描的景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本文在写景上的表现力。
2、把握风景的独特意义,理解作者的独特的审美体验。
3、理解作者对自然的审美态度——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白描的景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本文在写景上的表现力。
2、把握风景的独特意义,理解作者的独特的审美体验。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5’
学生回忆《雷雨前》中灰色的幔、天外巨人、风雷闪电、苍蝇、蚊子、蝉、大雷雨等的象征意义。
二、新授25’
(一)简介作者
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风格为自己的追求,其诗平易却蕴深意,是少数能表达出自己对世界哲学认知的作家。著有长诗《零档案》, 《对一只乌鸦的命名》、《于坚的诗》、《飞行》、《诗六十首》、《诗集与图象》、《便条集》,及散文集《棕皮手记》、《人间笔记》、《棕皮手记•活页夹》、《丽江后面》、《云南这边》、《老昆明》等。曾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诗人奖等。
(二)指导学生自由低声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课文。
思考以下问题:
1、全文十四段,分别写什么?
2、文章可分为哪三部分,分别写什么?
(三)检查自读情况,完成下面作业:
1、给画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暖和()裸露()脚踵()榉()树
牛蒡()花震慑()咀嚼()()
单薄()麂()子Xiàn jǐng()()
干zào ()急zào ()
2、掌握下列词语:
震慑:
晦处:
麂子:
3、概括各自然段的大意,并据此划分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节)告诉人们什么是云南的冬天;
第二部分(—节)细腻地描写了一片树叶“死去”的全过程,并强调要回到事物本身;
第三部分(—节)写真正地走近自然,对大自然专注地凝视和倾听。
(四)引导学生浏览全文并思考
1、云南冬天的树林有何特点?
2、云南的冬天是不是就是一片生命繁盛的景象呢?在哪里可以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