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法探索之创作篇
十六中 黎洪盛
诗歌,是一种能集中地表现丰富的现实生活、抒发复杂的人类情感的文学样式,是诗人浸透深厚情感、调遣形象而又富于韵律的语言、运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段、抒写自我内心独特感受的感染力极强的艺术形式。
自从产生的那一时刻起,诗歌就担当起“教师”的职责,成为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如我国唐朝时期的诗歌,一直成为后人们吟诵、学习、模仿的典范,以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德国哲学家谢林也将诗歌称为“人类女教师”,认为诗人以女性的体贴和关怀教人懂得爱和柔情的可亲可爱,故在她的抚慰和熏陶之下,读者的感情世界就会变得更加丰富和细腻,其心理气质也会产生很大变化,而这些正是文化素质提高的重要体现。
对于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时期的中学生而言,诗歌,更能对他们的感情世界和心理气质起到持久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编选了大量诗歌,包括中国古典诗歌、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与教材相配套的语文读本中选编的诗歌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因此,如何真正地利用好诗歌,让诗歌充分发挥它的“教育”功能,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现在的社会是物质化的社会,受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所接受的家庭启蒙教育的影响,绝大多数的学生更愿意接受直观的、叙述化的东西,而对于稍理性化、含蓄化的艺术形式(如诗歌),就很难认可。笔者曾做过一次调查,全班53名同学,从小读过诗歌的达100%,但真正愿意读、乐于读的不足10%;问起能初步掌握阅读鉴赏诗歌的技巧,无人举手;而问及是否写过诗或者想过写诗,则无人应声。面对这样的一种现状,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诗歌教学方式,我想其结果依然是诗歌摆脱不了遭冷遇的处境。在调查中笔者还了解到,许多学生其实并没有真正了解诗歌,他们的经历中除了死记硬背,毫无接受诗歌的激情,诗歌对他们而言是一门完全陌生的艺术。因此,创新诗歌教学形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诗歌的艺术魅力和价值,使更多的学生对于诗歌由“不愿学”转变为“愿意学”,由“被动读”变为“主动读”,由“不会写”变为“敢于写”,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于是经过反复思考,并在充分征求学生意见后,笔者决定,先从教学生写诗入手。俗话说“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能教会学生写诗,学生也自然会慢慢感受到诗歌这门语言艺术所拥有的无穷魅力,真正认识到诗歌传情达意的价值,从而激发起对诗歌的喜好之情。这样一来,就不愁无人读诗,不愁不会赏诗了。
我的诗歌创作教学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选好范本。任何事物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写诗也不例外,需要一个适合的范本,不能太难,太难了学生模仿不了,自然就引不起兴趣。中国古典诗歌显然就不能作为中学生学习写诗的范本,外国诗歌有的又显得过于深奥。于是笔者将目光投向处于诗体大解放时期的早期的中国现代诗歌。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