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有25道题,约8170个字。
  2009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二)
  说明: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20分,其中书写分4分。
  一、基础知识积累和运用(20分)
  1.细读下面文段,完成(1)—(2)题。(5分)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倒计时一周年暨计时牌启动仪式五月一日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出席并启动计时牌。他强调,中国政府将全力以赴做好各项筹办工作,期待着与世界各国朋友一道,在异彩纷(chéng)▲的世博会上,感受文化创意,(A  ▲)科技进步,(B  ▲)发展理念,(C  ▲)文明成果,(níng)▲聚建设和谐(▲)、幸福、美好明天的智慧与力量。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加点的字注音。(3分)
  ①异彩纷(chéng)▲②(níng)▲聚③和谐(▲)
  (2)根据语境,为ABC空格处选择合适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交流共享体验B.体验交流共享
  C.共享体验交流D.交流体验共享
  2.古诗文名句默写。(5分)
  (1)子用私道者必乱,▲。
  (2)▲,思而不学则殆。
  (3)安得广厦千万间,▲。
  (4)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的今天,台湾海峡潮平浪静,两岸同胞交流交往,两岸经贸密切合作,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天地广阔,形势十分喜人。正如王湾在《次北固山下》所说:“▲,▲。”
  3. 金华教育网的“文学论坛”准备向大家征集“我最喜欢的名著”阅读感言,请你从下列名著中选取一篇,写上几句感言。(注意:不一定要在句式上模仿示例,关键在于谈出自己的真实感受。)(3分)
  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游记》《爱的教育》《安徒生童话》《简爱》
  示例:初读《骆驼祥子》,觉得故事好玩;再读,看到了他挣扎的痛苦,看到了他在困苦中走向堕落的无奈。我的理解在加深,对样子的同情和怜悯也在加深。我真想走进小说,帮他一把。
  名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言:▲
  4.综合性学习(7分)
  ①“不时不食”,是一句老话,讲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民俗传统:吃东西要应时令、按季节,到什么时候吃什么东西。②这可不是穷讲究,不是物质不丰富时节品种的单调。③那确实是讲究,每一种食物里都可以讲出一个动人的故事和传说,是和季节联系在一起的风俗与民风,是漫长农业时代的一种文化的积淀,透着现在越发缺少的和泥土和自然相近的亲切感觉;更是我们民族渗透进肠胃和血液里的隐性密码,表达着我们的先辈对于大地的朴素的敬重情感,依此维系着代代相传的胃的感觉和心的依托。④无论我们走到这个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这样的饮食习惯和传统,便让我们可以找到我们自己的亲人和伙伴,找到我们民族根性的东西,让我们即使天各一方,彼此语言不同,因此能紧密地守候在一起。⑤春季里,花繁事盛,尽遇知味之士;冬季里,白雪红炉,畅饮怀乡之情。
  (1)划线句子存在语病,请加以改正。(1分)
  ▲
  (2)“每一种食物里都可以讲出一个动人的故事和传说,是和季节联系在一起的风俗与民风”,琦君的《春酒》、汪曾祺《端午的鸭蛋》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请列举我们家乡的一种食物,试写出其食用的季节或传说。(2分)
  ▲
  (3)民以食为天,《旅游报》将推荐一种金华美食,请介绍一种,写出推荐词。(2分)
  (4)现在物质的发展,科技的发达,我们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手到擒来,随心所欲,反季节的食物更是随处可见。著名作家肖复兴认为,我们还是应该讲究一些我们民族“不时不食”的传统。你赞同吗?说说你的理由。(2分)
  ▲
  ▲
  二、现代文阅读(26分)
  (一)花儿与少年(14分)
  梁晓声
  有一少年,刚上小学六年级;班主任老师多次对他妈妈说:“做好思想准备吧,看来你儿子考上中学的希望不大,即使是一所最最普通的中学”。同学们也都这么认为,疏远他,还给他起了个绰号“逃学鬼”。
  是的,他经常逃学。原因是贫穷。他交不起学费,买不起新书包。六年级背的还是上小学一年级时的书包。那书包太小,补了好几块补丁。这使他自惭形秽,自尊心极其敏感。常常会因为别人的某句话,某种眼神,遭暗算了似的。
  妈妈不止一次说:“家里明明穷,你还非爱面子!”。老师不止一次当着他的面在班上说:“有的同学,居然在作文中写,对于别人穿的新鞋子如何如何羡慕。知道这暴露了什么思想吗?……”在一片肃静中,他低下了他的头——他那从破鞋子里戳出来的肮脏的大脚趾,顿时模糊不清了……妈妈的话令他产生罪过感。老师的话令他反感。于是他曾打算以死来向妈妈赎罪。于是他敌视老师,敌视同学,敌视学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