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200字。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曾经被搬上荧幕,观众往往会对荆轲英勇的行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实这一事件在史书中也是有记载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荆轲刺秦王》。
  学习目标
  1、了解《战国策》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2、学习概括要点的方法和作品的叙事结构和叙事艺术。掌握人物形象和刻画人物的手法和人物深层次的精神品质。
  3、学习以荆轲为代表的义士,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得失,舍生取义,为国家危亡而英勇献身的爱国精神,体会荆轲临别时悲壮的心情。
  知识汇总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由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整理编订而成。它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全书按国别编辑,共33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共245年。《战国策》中所收游说之士的纵横之论,反映了战国时的社会风貌和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重大活动,生动记载了纵横家们的机智善辩、聪明智慧,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纵横家们在当时的社会大舞台演出了一幕幕生动感人,有声有色的戏剧,《战国策》为后人留下了那段历史的宝贵材料。
  《战国策》语言流畅犀利,笔调辛辣,善于将寓言故事巧妙地穿插于文中,用以说明抽象的道理,阐述自己的论点,是论辩文的典范。其中很多寓言和比喻后来成了著名的典故,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惊弓之鸟、南辕北辙、鹬蚌相争等。
  《战国策》文笔优美,叙事生动形象,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初著名散文家贾谊、晁错、司马迁,宋代的苏洵、苏辙、苏轼的散文都受到《战国策》的影响。《战国策》中运用的工整的对偶和排比句法及主客对答、抑客申主的写法,亦为汉赋所继承。
  2、荆轲刺秦王发生的时代背景
  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大约是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也就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经先后灭掉了韩国和赵国,统一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地处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但是太子丹在秦国并未受到礼遇,他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大的秦国,同时也为了报自己被羞辱之仇,就派荆轲去劫持或者刺杀秦王。
  3、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荆轲(  )  谒(  )  樊於期(  )  戮没(  )  揕(  )
  拊(  )   淬(  )  瞋目(  )   厚遗(  )  忤视(  )
  4、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进兵北略地:掠夺。
  微太子言:如果没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