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34道题,约10120个字。
七年级语文(下)综合测试题
江苏省大丰市教育局 夏雨
积累•运用(20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把文中的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书写在方格内。(2分)
看花,恣意zhàn放,娇艳嫩丽。别走太近,上面的水绣也许会打乱你美好的xiá想。看水,清chè透亮,微波粼粼。别走太近,里面的漂浮物也许会击碎平静的心湖。看星,晶莹透亮,毫无纤瑕。别走太近,表面的尘āi会让你怀疑自己的眼睛。
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之前,我一直在为如何提高文学社活动的质量而忧心,范老师的一席话真如一场及时雨,让我茅塞顿开。
B.校园英语节一开幕,课代表李阳就忙个不停,连吃饭都顾不上,真是日理万机啊。
C.这里的地势比华北平原更低,下游的长江三角洲海拔在10米以下,河汊纵横交织,湖荡星罗棋布,有“水乡”之称。
D.然而,一个鲜为人知的而又规模很小的升旗庆祝活动,尽管已经过去了,给我留下的那一页充满激情的画面,却记忆犹新。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一句是( )(2分)
A.近年来,我国野生大熊猫的调查结果显示,其栖息地质量逐步改善,种群数量已有回升的良好势头。
B.2007年春节晚会上,西藏自治区拉孜县农民艺术团表演的舞蹈《飞弦踏春》,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C.国务院总理温家宝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D.该项目技术含量高、创新程度大、模式多样化,软、硬件工作量大,运行以来稳定可靠,总体上达到世界先进。
4.古诗词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历千年而不衰,常读常新。(6分)
(1)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以静写动,以动衬静,以人以“余音绕梁”之感的诗句是: , 。
(2)客居异地,景致虽好,但不是故乡,见美景常常勾起思乡之愁苦。崔颢《黄鹤楼》中,“ , ”两句诗写得空灵飘渺,可让人捉摸到乡愁的精髓。
(3)古人写黄河的名句很多,如王之涣《凉州词》中的“ ,
”两句诗意境苍凉辽阔,壮美中透出一股肃杀之气,跨越时空虽大,但各种意象却能和谐统一,构成了一幅超凡脱俗的境界。
(4)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用“ ,
”两句话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渲染战前紧张热烈气氛。
(5)王维《使至塞上》中的“ , ”两句诗用素描的笔法描绘了塞外特有的壮丽景象。
(6)赵翼《论诗》中“ , ”两句诗体现了作者在文学上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拟的主张。
5.根据语境,仿照画线的句子,再续写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2分)
人间四季,风情万种。繁花似锦,绿水如蓝,这是春的明秀;林木丰茂,草色葱茏,这是夏的繁盛; , , ; , , 。
6.请为下列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2分)
标题:
中新网10月11日电 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消息,10月11日当地时间下午13时(北京时间19时),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
瑞典文学院在颁奖公告中说,授予多丽丝•莱辛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她用怀疑、热情、构想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她的史诗性的女性经历。”
多丽丝•莱辛出生于伊朗,她的父母是英国人。她的主要作品包括《青草在歌唱》(1950年)、五部曲《暴力的孩子们》《玛莎•奎斯特》(1952)、《良缘》(1954)、《风暴的余波》(1958)、《被陆地围住的》(1965)以及《四门之城》(1969)、《金色笔记》(1962年)。她获得的奖金额将达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54万美元)。
7.结合具体语境,在下列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话语。(2分)
在青岛啤酒集团生产车间的一个角落,因工作需要,工人需要爬上爬下,于是有人放置了一个活动梯子。用时将梯子支上,不用时就把梯子移到拐角处。为防止梯子倒下砸着人,工作人员特意在梯子旁写了一个小条幅:请留神梯子,注意安全。
一晃几年过去,没有发生梯子倒下砸着人的事。
一次,一家外资合作公司代表来谈合作事宜,留意到这个梯子和梯子旁的小条幅,驻足良久。外方一位专家熟悉汉语,临走前,他特别提议将小条幅修改成: 。
同样的条幅,同样是9个字,同样都在讲注意安全生产,但区别在于:前者仅仅是提醒,后者则把梯子倒下砸人的潜在危险彻底排除。
8.阅读下列寓言,在文后的横线上补写一句启示性的话语。(2分)
狐狸与胡狼
吴礼鑫
狐狸与胡狼一同被老虎捉住了,它俩苦苦哀求老虎放过它们。老虎说:“你们谁能说出我不应该吃你们的充足理由,我就放了谁。
胡狼马上声情并茂、慷慨陈辞地道出了无数条老虎不应吃它的理由。狐狸却一直沉默不语,老虎询问狐狸为何不作声。
狐狸说道:“尊敬的大王,如果你觉得我可恶,我就是说出一万条理由,你照样也会吃掉我;如果你觉得我可爱,我就是保持沉默,我相信你也会放过我的。所以我宁愿保持沉默,也不愿在大王面前胡言乱语。”
老虎觉得狐狸言之有理,感到胡狼可恶至极,于是便放掉了狐狸,吃掉了胡狼。
(选自2007年《思维与智慧》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