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8590字。  “意会•语感•动点”的语文教学策略——“得意得言,含英咀华”的语文教例
  深圳市崛起实验中学 张训海
  永远走在语言的路上,永远在语文的路上行走。
  ——题记
  海德格尔说:“生命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我作为一个语文教育者,充满深情地说:“语文充满疲惫,但我们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土地上。”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教益学生时曾引用过伊斯兰教默罕默德的一句话: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我认为学语文、读书是一种需要,一种诗意生活的需要。著名的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语文也是要有诗意的,而诗意语文,是唤醒情感意会的语文。
  意会是一种由“言”知“意”的会意过程,就像陶渊明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一种情感嘶鸣的高峰体验。《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写香菱跟黛玉学诗,香菱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她举例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个‘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宝玉听了香菱的讲诗赞道:“既是这样,也用不着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是的,意会只能“心领神会”,意会语文,应该崇尚学生自己的“得意”、“会意”和“悟性”。
  《庄子•天道》中说道:“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于语言的妙处,你可以先不言传,但须得先心有所会,而后融会、沉淀,于人情练达时,以“言”达“意”,最终形成了语言素养。但是,如果我们没有生活体验,没有语言的厚积,那还是一个“人人心中淡,个个笔下无”的言语存在,即使由“言”知“意”了,却不能以“言”达“意”,还是出不了“意”,只能叫有“意”。有“意”表达不出,苦也。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所谓语感,就是读者或听者通过听人讲话或阅读直接感知语言,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语感,也就是语言意识,就是注重对语言的感性感受和意会领悟,亦即表现为一种对语言存在的融会贯通,一种对语言的默契和灵悟,最终形成语言的驾驭能力。强调语感,就是强调“言”、“意”的渗透转化,也就是强调“言”和“意”的有机统一。
  “每个汉字都像一张充满感情向人们诉说着生活的脸。”诗人郑敏说得很形象,也很准确。汉语的诗性品质,集中表现在它“以象见意的诗性特质”(辛国刚)。汉字是汉语诗性品质的基因,象形是汉字诗性品质的基础表征,用语言学家范诺洛萨的话说,汉字充满动感,充满感性色彩,汉语同样感性郁郁。
  就像“郁郁”这个词,最先是形容草木茂盛之状的,但如果大家有“意”于它,就还可以拿它来形容人的心情、文采等。再如“葳蕤”这个词,本是形容枝叶繁盛之意的,你如果心领神会了,用在“外面霏雨飞飞,葳蕤一片,浇亮了红花绿草,浇亮了少女的眼眸,但浇不亮我的心……”这个句中也不无不妙。生活可以湮没诗意,但一旦写成文字便注了意韵。
  由“言”知“意”到会“意”,这是读之“入”;“意”之会到达其“意”,遣词造句,文从字顺,这是写之“出”。“炼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炼意”,这是告诉我们一种学习语言的途径,由“言”炼“意”,虽然也有“文无达诂”的情况,但只要我们“炼”就了语感,自然意自如,自然下笔有神,自然言可达意。但语感怎样炼成?一言以蔽之,就是在读、写之中,重品味,重积累。
  有了语感,就是有了较强的语言意识,胸中之块垒,何愁“情”不投“言”不和?“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让他神往,即使是“鹦鹉洲上的萋萋芳草”也能“暗香盈袖”,也自会从“到黄昏、点点滴滴”的“人比黄花瘦”,“曲径通幽”至“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了。言为心声,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滴滴深情自来水,请你拭去我的泪!”(节约用水)是一种表达;“别吻我,我怕羞!”(驾车不得超速)也是一种诙谐;“常与作业散步,沉醉不知归路。换本习题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