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苏州九中   韩寒东
半个世纪前,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述教育的根本宗旨时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生以之。以为教育可以把学生所需要的全部给他们,学生出了学校再不用自己探讨追求了。这种认识是根本不对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老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育学生在学期间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什么是习惯?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
(见《辞海》)这里包含两点,一是长时期里通过重复或练习逐渐养成,二是一旦巩固下来就会变成需要并不容易改变。这就说明,良好的学习习惯经过教育(或兴趣的激发)是可以培养的。
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有一个听说读写能力从稚嫩到获得全面提高的过程。但中学生在长达六年的语文学习中,其实际的学习效果是有差异的。究其原因,当然是受了诸多内外因素的制约,而其中重要的一条便是习惯,语文学习必须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习惯与能力
能力属于人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的高低、大小制约着掌握知识的快慢、深浅和巩固程度。一个人的观察仔细与否、记忆的牢固程度、思维的分析、综合、比较、判断、推理等能力都制约着知识的掌握。能力突出的学生一般具备下列特征: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强,能全神贯注地进行紧张的学习;知觉敏锐,思维敏捷,条理清楚,分析、概括能力强;富有创造性,求知欲旺盛,具有浓厚的认识兴趣,具有顽强的意志品质等。
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能力不是一会儿就能够从无到有的,看看小孩子养成走路跟说话的能力多麻烦,阅读跟写作不会比走路跟说话容易,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的历练,历练到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大学语文)序》)由此可见,能力不是人生下来就有的。它必须经过训练才可能逐渐形成,因此,经常训练养成习惯是形成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带有根本性的途径。
中学生要养成的语文学习习惯有很多,其中包括使用工具书解疑的习惯,清清楚楚表达、工工整整书写的习惯,认真预复习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做笔记(包括读书笔记)的习惯,思考与质疑的习惯,观察事物的习惯,背诵名篇的习惯等等。这些习惯的养成来源于实践的磨炼,而语文能力培养和提高的主要途径也在于学生主体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可以这样说,习惯在使中学生获得技能乃至人品方面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克服各种内部和外部障碍的干扰,通过反复的“历练”,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