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460个字。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如何围绕一个“听”字,扣住一个“泉”字来组合材料的方法。
  2.能够激情诵读欣赏,在诵读的基础上了解作者虚实相生,手法多变的写作特点。
  3.理解作者听泉时对人生、历史的感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扣题组织材料的方法。
  对鼎湖山的描写,可写之景很多,但作者却扣住一个“泉”字,以“听”为主线,移步换景。行文走笔,同时又兼顾其它景致的描写。文章明暗交错,虚实相生,读来一点也不庞杂。教学应让学生掌握如何扣题组材,可适当安排一个小练习。
  2.理解作者在听泉时对人生、历史的感悟。
  学生在反复吟哦讽诵的基础上,运用圈点勾画读书方法,品味语言,揣摩感悟,了解作者如何多角度设喻,写出自己对人生、历史的感悟。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悟。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播放一段轻音乐:班得瑞的《寂静山林》,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热情。)
  祖国的山水风光,秀丽无比,景象万千。无论是霞光日影,还是涛声泉音,都凝聚着自然的情理意趣,传递着人类的美好情感。“一枝一叶总关情”。不错的,在广东省的肇庆市也有一处风景胜地,这就是鼎湖山。古往今来,许多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写过许多赞美歌咏此山的文章,可谓风格各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绘鼎湖山优美风光的写景散文,这就是当代散文家谢大光先生笔下的——《鼎湖山听泉》。
  二、初读感知
  1.认真浏览,解决字词。
  请同学们把不认识的字词运用圈点勾画法标出,然后借用工具书,读准字音,扫除文字障碍。同桌之间也可相互交流。
  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梳理文章,初读感知。教师适当引导。
  2.相互交流,补充扩展。
  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的学习发现。教师补充以下字词。
  怅惘楹联泠泠淙淙汨汨嬉戏污垢遐想
  要求学生积累词汇,丰富自己的语言库。
  3.默读全文,梳理脉络。
  (1)请同学们拿起笔,边理读边思考:
  ①作者写鼎湖山的风光景物都写了些什幺,与以往的写景文章相比有什幺不同?
  ②试梳理出能表现出作者行踪的词语。
  明确:大部分写景文章注重视觉效果,而本文却独辟蹊径,以“泉”相扣,以“听”贯穿,指向单一,而又兼顾其它景致,把材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边读边画出题目中能表现“听泉”的字句,指导学生学会紧扣文题来梳理文章脉络层次的读书方法。
  (2)梳理读文,师生互动交流,补充订正。
  明确:文章虽写了细雨、浓雾、亭台、寺院、繁花、古树,但从“引泉——看泉——听(看)泉——听泉”这样的思路来看,都是为写泉而铺陈,全文由“听”引领,由“泉”作结。这是作者的心灵旅程,心泉所在。可谓工于选材,巧于详略。这样避开了以往行文的陈窠旧式,令人耳目一新。学生在理读中可能得失不一,教师可适当启发点拨。
  关于作者的行踪,请同学们在书上勾画出作者的游山踪迹:
  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教师指导学生采用跳读方法,勾画出这些词句。明确行踪在移步换景中的作用。这样安排材料,不但把作者的行程交待清楚,而且逐渐把山泉的形态精神描摹出来,当然文中也隐约交待了时间的变化:黄昏——晚饭——夜间。时空交错,交待了听泉的背景,很好地组织了材料。
  三、个性阅读
  1.吟哦讽诵。
  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读文章,可高声朗读,可默语品读,可相互对读,可小组互读。
  教师指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指导学生朗读,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要求学生能够在不理解的地方反复诵读,读中感悟,悟中品味。把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积累在本子上涵泳并加以仿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