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星资源网
学科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政治
综合
会员
注册
登录
会员中心
如何汇款
在线充值
搜索
文章
备课
专题
精品
留言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学案
分类:
语文
/
高中教案
/
必修一教案
版本:
人教版
类型:
doc
大小:
54 KB
评级:
时间:
2009/8/6 15:10:14
下载:
本月:1 总计:42
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点此下载
约7750字。
单元发散学习平台
湖南师大附中 厉行威 原创
研究性学习
《史记》研究
一、研究策略
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司马迁相关资料,了解其思想性格、生活与社会背景。
2.建议通读《史记》;重点研读部分作品,如《垓下之围》《毛遂自荐》《李广列传》《报任安书》等。
3.选定研究切入点,如《司马迁的气质》《项羽的悲剧》《纪传体人物描写的一点启示》等。
4.综合整理材料,小组交流分析,提出研究性论文的初步构想。
5.撰写研究文章,展示研究成果。
二、研究性论文示例
从《史记•游侠列传》看秦汉时期的侠士现象
《游侠列传》作为《史记》名篇之一,记述西汉著名侠士朱家、剧孟、郭解等人的史实,被一些学者称为“中国早期武侠史传的第一部完整篇章”。
从现在来看,武侠过于虚幻,但历史上确有侠或侠客的存在。汉代司马迁及班固都为他们立过传,称其为“游侠”。荀悦曰:“立气齐,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如淳曰:“相与信为任,同是非为侠。所谓权行州里,力折公侯者也”。“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乎;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取焉。作游侠列传第六十四”(《太史公自序》)。司马迁本来是要从“古布衣之侠”写起,却因其“靡得而闻已”“湮灭不见”转而为同时代的侠士列传,着力赞扬“匹夫之侠”“乡曲之侠”“闾巷之侠”,高度评价“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侠客之义”。
据《史记》记载,秦汉时期的侠士现象是相当普遍的,侠义精神非游侠独有,不少贵族、官员同样可称为“侠”。如张良,“为任侠”;季布,“为气任侠”;窦婴,“任侠自喜”……太史公认为,侠士当舍己救人(“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信守然诺(“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功成身退(“不矜其能,羞伐其德”)。《游侠列传》中郭解“事可触,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朱家“所藏活豪士以百数,其余庸人不可胜言”,自己“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等等。这样的人,不论在朝(如袁盎、窦婴)或在野(如剧孟、郭解),都是本来意义上的侠。
侠客一定行侠,但不一定仗剑杀人。如朱家就不杀;郭解虽年轻时“所杀甚众”,后来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陈平原在《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中说:“前者(指游侠)不一定擅长剑术,也不一定杀人报仇。更重要的是游侠的行侠出于公心,于乱世中拯危济弱主持公道”“因为‘武’很可能不指武术,而是任侠使气,放荡不羁”。 可见,对于秦汉侠士,侠(侠义、侠胆、侠骨)远比武(武功、武艺、武力)重要。他们崇尚依靠道德力量和人格力量,而非武力和暴力;追求道德理想和人格完善,而非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侠不仅是一种身份,更象征一种精神。
司马迁高度评价侠士并为其作传,原因便是他肯定了侠士的社会约制力。虽然太史公也承认游侠行径多不合法禁(“其行虽不轨于正义”),不过秦汉民间对于侠士所影响的社会秩序却相当信赖,“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便是一例。而班固等人对此持批评态度,他们认为侠士的存在有背国家统治的秩序。即:太史公认为侠是一种社会现象,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与功用;班固等人则认为这些人破坏了社会道德及规范,因而采取批评的态度。
由《史记•游侠列传》及《汉书•游侠传》可见,真正意义上的侠士,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是较短暂的,起于春秋止于汉。然而侠士的精神,却深刻地影响着后世。易中天在《帝国的惆怅》中提到,“所谓‘侠’,原本就是‘士’,是士的一种——侠
点此下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
“yxzyw2002”
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学案 人教课标版
湖南省师大附中2009-2010学年度高中语文必修一单元测试卷一 人教..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人教课标版
2009-2010学年度高中语文必修一同步辅导模块结业模拟试卷(二) 人..
思想政治必修一 《经济生活》 知识点总结 人教课标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期末总复习试卷 人教课标版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四语言基础复习资料1 苏教版
广东省 2008学年第一学期政治必修一模块测试卷 人教课标版
2008-2009学年度高中语文必修一1、2单元测试卷 人教课标版
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考点总结 人教课标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