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720字。  三单元发散学习平台L
  湖南师大附中  厉行威  原创
  研究性学习
  1.确定研究课题——巴金《随想录》研究
  巴金从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上连载《随想录》,全部150篇,至1986年刊完。期间,1980年6月开始陆续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分5集出版,依次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和《无题集》,到1986年12月全部出齐。20年来,《随想录》的魅力经久不衰,目前国内版本已达13种,还被翻译成英语、法语、日语、韩语等多种语言流传海外。其中,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随想录》单行本平均印数超过13万册,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随想录》已累计发行13万册。 
  2.指导研究策略
  (1)了解巴金生平,研读《随想录》等相关作品。
  (2)确定具体研究题目,如《随想录的思想史意义》《随想录的自我解剖精神》等。
  (3)阅读相关研究资料,吸纳他人研究成果。
  (4)小组讨论启发,提出自己见解。
  (5)采用多种方式,展示研究成果。如研究论文展览、研究成果报告会、座谈评议会等。
  3.附参考书目
  巴金  《随想录》(人民文学出版)
  陈思和、李存光主编 《生命的开花——巴金研究年刊卷一》(文汇出版社  2005年5月出版)
  辜也平   《巴金创作综论》(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巴金研究论集》(重庆出版社)
  二、研究性论文示例
  不少巴金研究者,都非常看重巴金早年思想和道德观与《随想录》的关系。我也同样。
  我注意到,《随想录》刚开始写作时,巴金就在家里接待了几位法国汉学家,在1979年1月25日第八篇《长官意志》中提到了此事。第十篇就是《随想录》中非常重要的一篇《把心交给读者》。
  1979年2月3日写作的这篇长文,带有“宣言”性质。文章开头记叙巴金和友人黄裳的对话,巴金告诉黄裳,他要把《随想录》当作遗嘱来写,他要把心交给读者。正是在这篇文章里,巴金深情地回忆到自己在1927年的巴黎生活,一个又一个地提到他所敬重的法国伟人:卢梭、伏尔泰、雨果、左拉,而他特别强调伏尔泰、左拉为冤屈者发出抗议之声的举动。在这样的回顾中,巴金开始了自我解剖的工作。毫无疑问,如果没有这种历史关联,巴金是不可能对自己身上曾经有过的软弱、人云亦云、违心地批判自我和批判友人等,有那么深深的内疚和痛苦。
  我怎么忘记了当年的承诺?我怎么远离了自己曾经赞美的人格?我怎么失去了自己的头脑,失去了自己的思维,甚至自己的语言?
  这是可以想象到的巴金的内心。
  一个又一个的精神自责,在开始写作《随想录》时不住地折磨着巴金。但,正是这种精神的痛苦,成了他晚年写作的动力,这与当年在巴黎写下《灭亡》中的片段时的精神状态颇为相似。用他自己的话说,“仿佛我又遇到五十年前的事情”。
  一步步逐渐深入的独立思考,首先从主张“干预生活”开始。独立思考——把心交给读者——讲真话,它们成了《随想录》不断出现的自白。清醒的自我忏悔意识,使巴金率先提出了诸多至今看来仍不乏生命力的思想命题。
  率先倡导自我忏悔和反思。1978年,中国社会尚处在拨乱反正阶段,以控诉为基调的“伤痕文学”以及“暴露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