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关注阅读体验 促进与文本的对话
仙游县私立第一中学 吴纪梁
  语文阅读教学到底该是怎么回事?传统的“师传生受”能否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为什么语文课堂活不起来?我以为那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阅读单纯地当作一种接受的过程,而实际上一切优秀作品的问世都是创作者将自己的生活体验用心灵精心酝酿而成的,阅读者只有通过作品用自己的生活体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才能真正走进作品,真正获得对生活的感悟,从而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可见,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更应该是一种沟通与交流,而绝不只是接受。《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所以,我认为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应该是改进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方向,我也曾在这样的阅读教学实践中获得过许多快乐。
记得那次上《社戏》,备课时我思考着“我应该从哪里切入更能符合学生的心理?”、“我应该设置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发挥教材对学生成长的作用?”后来我在充分考虑了班级学生的生活体验之后,抛开过去干巴巴地提出诸如“分析双喜、阿发、六一公公等人物形象”这样的毫无生气的问题的做法,设置了这样的一个环节: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选定文中的一个人物,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给他写封信,和他交流。目的是让学生的生活体验与作品直接发生碰撞,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对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生活环境的看法,与文中的人物一起追忆美好的童年生活。上课时,在孩子们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切入了这一环节。课堂顿时显得十分活跃,有的孩子说,他们很向往那块不用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乐土”,说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的枯燥和单调;有的则表达了对阿发的羡慕,给同学们介绍了自己在农村的像阿发那样淳朴的能干的伙伴;有的则将自己的妈妈与迅哥儿的母亲作对照……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于是我趁热打铁,让他们写信。后来交上来的作品中好文章不少,章彦姗的《给六一公公的一封信》就是其中的一篇。
给六一公公的一封信
六一公公:
您好!在鲁迅的《社戏》中认识了您,觉得您很慈祥,使我想起了家乡的一位叔公。
叔公对我很好,他的儿女都到外打工去了,留下一个女儿在家中。全家的收入全靠叔公和叔母的两双大手,他们起早摸黑地忙碌在田中,为的还不是可爱的孙女吗?
每逢回家探望奶奶时,他总端着一碗热腾腾的面,送到家里来,用粗糙的大手摸了摸我的脑袋,“孩子,趁热吃了吧,要不就该凉了。”
小时候,有一段很长的岁月都是在老家度过的,叔公经常陪我玩,待他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