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已得到运用,科学而高效的课堂教学总是体现某种先进的教学思想或教育观念。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不仅导致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制作的低劣,同时也将影响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效果。结合语文教学中这一实际情况,笔者想就初中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
目前,在语文教学中,常见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形式有两种。第一种:在多媒体教室里,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投影仪展示教学课件。采用的是集体授课制。这里,计算机基本上是一个多媒体的展示平台;第二种: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学,由教师设计好教学课件,师生以主题探究的形式,协作解决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计算机被当成一种认知工具,来探求知识、解决预定的学习目标。这两种形式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各有不同,科学的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应该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在这两种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中,用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两大学习理论来进行指导,可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学习的起源是对人产生的刺激,教育者的目标在于传递客观世界的知识,学习者的目标是在这种传递过程中达到教育者所确定的目标。“刺激——反应——强化”成为了教学规则。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产生了“程序教学”的设计思路,并形成了两种模式:直线式和分支模式(非直线式)。
由斯金纳首先提出来的直线式,将学习材料形成的帧(frame)组成一个线性序列(如图1)
①———②———③——……
( 图1 直线程序教学 )
要求每一个学生按相同的路径进行学习。而且帧和顺序都是预先设定好的,学习者能够很容易完成,并熟悉教材内容。
由美国的克劳德提出来的分支模式,要求学生在阅读完第一帧材料后,有多个选择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根据回答结果引导学生到教学程序的下一步,不同的回答会让学生以完全不同的路径进行学习。(如图2)
⑨ ⑩
①———②———③——……
⑥ ⑧
( 图2 分支式程序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教学中,知识的获得不是靠教师灌输,而是由学生自主构建,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和探求者,教师是组织、引导者,而不是传授者。它的课堂要素是:情景创设(学生有清楚的学习任务,探索解决问题)、资源提供(大量的资源,供学生筛选有用的信息)、合作学习(讨论和交流)。
在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实践中,借鉴这两种理论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学过程设计是有益的。
设计实例:选自初中语文第三册人教版教材
【例一】《天上的街市》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设计(1999年)
这是一堂以诗歌欣赏、背诵为主要教学目标的语文课,课堂上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是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区别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手法。根据这一目标,笔者的课堂教学过程采用的是直线性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