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50张,三课时,学习小说的相关知识。学习品读人物的方法,并运用它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领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把握作品中对比描写的写作手法。有教案,约3230个字。
第三单元《故乡》教案
无锡市13中叶一
一、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能力
学习小说的相关知识。
学习品读人物的方法,并运用它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领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把握作品中对比描写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梳理小说的叙述线索,明确小说的故事情节。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通过朗读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
通过对闰土人物形象的分析,指导学生品读人物的方法。
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主题以及作者复杂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
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什么策略或方法,如何运用,达到什么目的,可以简单些)
1.小说思想容量很大,距离学生生活又较远,因此教师可以布置课前预习。
2.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记忆中的故乡及人物与眼前的故乡及人物的对比关系,采取列表法分析小说内容,以加深印象和理解。
3.对于小说的主题,可在对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各抒己见,教师不可越俎代庖。
四、教学用具: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第一课时
一. 简介小说常识,导入新课。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关于故乡的话题,历代文人骚客唱出了许多凄婉的心声。然而,处于变革时代的思想家鲁迅先生,凭着满腔爱国热情,以其敏锐的感觉,深沉的思索,写下了《故乡》这篇小说。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辛亥革命后,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生活、社会经济反而日趋衰落。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幸福?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这些都是鲁迅先生探索、思考的问题。
二. 介绍写作背景,作家、作品介绍。
三. 出示幻灯片,检查词语预习。
四.整体感知课文:
自读课文,然后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思考讨论:
1、作者回到阔别20余年的故乡,在故乡呆了大约多长时间?是如何推算出来的?
2、这么长的时间,作者对每天都作了介绍吗?着重写了哪些天的事情?
3、作者又着重写了这些天的哪些人、哪些事?
4.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