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诗歌鉴赏
从2002年开始,在高考中对古典诗词的考查以主观试题的形式出现,这是命题的一大突破。这说明高考对学生基本素质及能力的要求又提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主观试题在答题上能给考生以更多的发挥空间,有利于考生创造性思维的拓展及个性的展示,有更好的区分度,可以更好地检测出考生的实际鉴赏评价水平。
主观试题与客观试题不只是形式上的不同,题型的不同直接涉及到具体试题的考核要点、命题角度、分值、对答案的要求等方面,也是对学生历年来已经形成的答题模式、思维习惯等的一个全新的挑战。
客观试题可以对已提供的所有选项进行对比分析,然后进行判断(甚至可以猜测),选定某一项;也可以说,各个选项(除错误的一项外)结合起来,往往就是对作品的比较完整而确切的赏析,考生完全可以借助这些文字,对本不理解或无从着手的试题(作品)进行较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而主观题则要求考生充分发挥自己的阅读鉴赏水平,按照试题的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对诗词某方面的特点进行分析与评价,这对能力的要求更高,它要求考生首先要读懂作品,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知识和能力,并结合试题要求对作品的鉴赏要有话可说,要说到要点上。 最新版语文科《考试说明》中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是这样解说的"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下面着重看一看《考试说明》要求中“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与作者的观点态度”这四个方面都包括哪些要点。在解答主观性鉴赏评价试题时,这是影响思考角度及组织答案的关键。
一、形象
形象是作品中的最基本的东西,是读者首先从作品中看到的、感触到的。
古典诗词中的形象与一般小说、剧本中的形象不同。小说剧本中的形象一般指作品中塑造的人物,而古典诗词中的形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是景象,或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事物。可从下面几个方面略作分析:
1.人物形象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而这些形象往往以片断的形式表现出来,它需要读者以自己的想像去进一步补充。如: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崔颢《长干曲》
[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描写船家男女青年初次见面时情景。刻画了一个热情大方、聪明伶俐的少女形象]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分宿长杨。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王昌龄《青楼曲二首其一》
[以电影镜头的形式塑造了一个威武青年将领的形象]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
[有装扮,有活动,有心理,也有景色描写,比较细致地刻画了一个年轻少妇的形象]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李白《从军行》
[有装扮(铁衣碎)描写,有行动描写,于叙事之中塑造了一个勇武过人、凛然可敬的英雄形象]
2.风物景象 简单来说,就是一般的景物、景象描写。一般有:
①景象描写:季节、时令,时间,地域、地点,虫鱼鸟兽、山水花木……
②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垂钓、节令……
③色彩描写:颜色及其变化,冷暖色调,对景象画面的影响……
当然,诗中的景物也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它常常带上了一定的主观色彩。如: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张说《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在山峰湖水景象的描写之中,流露了诗人忧愁的情思]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
——王维《山中》
[诗歌用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深秋山中的景象,歌咏了大自然的美丽,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恬淡高雅的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