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3190个字。
1.在山的那边
【学习目标】
1. 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学习重、难点】
1.重点: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难点:初步领悟课文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
【预习提纲】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这些生字词注音并解释,掌握这些词语的运用。
①痴想(chī):②隐秘:③铁青:
④凝成(nng):⑤诱惑(yu):⑥喧腾(xuān):
⑦漫湿:⑧枯干(kū):⑨一瞬间(shn):
2.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我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谓正确,就是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所谓流利,就是吐字清晰,停顿合理;所谓有感情,就是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抑扬顿挫,讲究音量、速度、语气、语调的合理配合等,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试思考以下问题:
①“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么?在这里有什么含义?
②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③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④“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⑤为什么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⑥既然“海”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诗中的“山”是什么?
⑦“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⑧为什么说一座座山顶会“诱惑”着我?
⑨“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2.走一步,再走一步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内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激励学生树立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和勇敢精神。
【学习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
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预习提纲】
1.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
要求:看清读准、边读边思、圈点勾画、记住内容。
注音:
训诫陡峭嶙峋耸立啜泣纳罕
着眼头晕目眩迂回小心翼翼
解释:
训诫嶙峋纳罕
小心翼翼啜泣
2.复述课文内容。
A.抓住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B.突出重点,尤其是脱险部分。
C.口齿清楚,态度大方,条理清晰,能正确表达感情。
答案:身体瘦弱、胆小怯弱的“我”,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经历和收获。
3.简要概括课文内容。
4.试着谈一谈你读了这篇文章后的启示。
【合作展示】
1.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爬下悬崖时的语句和“我”走第一步时的动词,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的什么心理?
2.父亲指点“我”爬下悬崖时,“我”的心理有什么变化?
3.课文什么地方写“我”再走一步?“走一步”和“再走一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4.父亲是怎么知道“我”陷入困境的?课文中几次写到杰利?是详写
还是略写?能否略去不写杰利?为什么?
5.“啜泣”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几次写到“啜泣”?含义有什么不同?
6.爬悬崖这件事给了“我”什么启示?(“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
的是什么?)
7.读了这篇文章,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实现理想?
3.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领悟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生活、认真对待生命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难点】
1.感受作品语言柔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2.联系生活,深人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预习提纲】
1.字词
收敛宽恕短暂脆弱卑微一丝不苟
2.简要介绍作者。
小思,原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原籍广东番禺,一九三九年香港出生,一九六四年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毕业,翌年进入罗富国师范学院进修,获教育文凭。七三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八一年,以论文《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获香港大学硕士学位。她以笔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不迁》、《彤云笺》、《香港文学散文》等。
席慕蓉,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1943年生于四川重庆,祖籍察哈尔盟明安旗贵族。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她是台湾知名画家,更是著名散文家与诗人,著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诗》,美术论著小心灵的探索》、《雷色艺术异论》等。她的作品浸润东方古老哲学,带有宗教色彩,透露出—‘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
3.自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①《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