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320字。
  古诗文阅读:(四)文言断句
  浙江省富阳市新登中学   洪申健
  一、学法点窍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近几年,各地高考加强了对文言文断句的考查。
  1.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学习中,要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语感。在做文言断句题时,不要急于答题,应先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内容有大体了解,再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原则。
    许多考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边看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这种企图“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2.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对话时,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这些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例如: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鸿门宴》)
3.根据虚词进行断句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其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因此平时能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1)句首语气词:“其、盖、唯、盍、惟、斯、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2)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与(欤)、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3)句首关联词:“苟、纵、纵使、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虽然、至于”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4)句首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例如:清人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解析: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有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构共三个(“则”“而”“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一个(“岂”)。
  4.根据所用修辞方法断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