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共53张,比较有文化内涵,并能结合历史知识,有条理,操作性强,比较能调到学生的积极性,并有配套的教案,约5100字。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普宁二中林妙妙 
  知识与能力:1、体会作者借历史事件寄寓思想感情的艺术。2、疏通文意,把握故事发展脉络。 
  过程和方法:诵读、翻译、理解、感悟。 
  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团结友善、坦诚相待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1、继续对文言重点实词、虚词与特殊句式的学习。 
  2、注重分析人物刻画与主题表达的关系,准确把握文章作者写作意图。 
  3、能比较客观的评品历史人物。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题解 
  “郑伯”,指下文的郑庄公。郑,姬姓,与周天子同姓郑,是伯爵之国,所以称他的国君为伯。郑庄公是郑国的第三代国君。“克”,战胜,今有“攻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等用法。“段”,指下文的共叔段,即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三个字,表示了三个意思。一、共(gōng),是共叔段失败以后出奔的地方,共,国名,在今河南辉县。二、叔,是指排行。古代的排行,不象今天一样用“一、二、三、四”来表示,而是用“伯、仲、叔、季”来表示,或者是用“孟、仲、叔、季”来表示。三、段,是名。“于鄢”,鄢,地名,其地在今河南省鄢陵县境内。 
  这题目来自于孔子编写的《春秋》。 
  二、“春秋”“左传” 
  1、“春秋”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编年体:按年日月顺序编写史书的体裁,它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容易看出同时期各事件之间的联系),这种编年史周王朝和诸侯各国都有,虽然内容不同,一般都称为《春秋》。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极其简括地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起于隐公元年,终于哀公14年(前722-481)。 
  孔子为了维护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名定分,巩固最高奴隶主政权,使“大一统”局面恢复安定。他的这种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笔法表现出来。 
  《春秋》记事特别简单,类似新闻标题。例如本文《春秋》的记载是:“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用九个字记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齐全了。我们看到了会有疑问。 
  例如:根据伯仲叔季的排行释成兄长的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郑哥哥克了段弟弟。那如果理解成爵位的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郑伯爵克了段叛逆。有的同学问段的结果(或叫下场)是怎样的?是死了还是流浪远方?其实古人也看不懂,所以左丘明就来解释了一下,一下变成了一篇小说。本文选自于《左传》。 
  2、《左传》 
  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