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540字。
茶馆
老舍
【背景助读】
老舍(l899.2.3—1966.8.24),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老舍先生在“五四”时代就已经开始文学创作,但真正的文学活动是1926年在英国开始的。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1930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授。这个时期创作了《猫城记》、《离婚》、《骆驼样子》等长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微神》等短篇小说。1944年开始,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他担任全国文联和全国作协副主席兼北京文联主席,是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常委。1966年“文革”中不堪凌辱投湖自尽。
《茶馆》是老舍先生话剧代表作之一,写于1957年,发表于同年七月《收获》杂志上。自《茶馆》问世以来,在国内多次公演,深受观众欢迎。周恩来总理曾给于很高的评价。1980年北京“人艺”在西德等国家访问演出时,所到之处,交口称赞,载誉西欧。一些国家的评论家赞誉它是具有“世界水平”的“不朽之作”。《茶馆》在艺术上别具一格,在思想内容上,也富有深刻的现实教育意义。它能让人们看见中国苦难昨天的同时,进而启迪人们珍惜幸福的今天,向往光辉的明天。
老舍的《茶馆》以北京一座茶馆为舞台,利用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特点,展开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盘踞时期和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崩溃前夕三个不同时代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动向。前后半个世纪,上场人物六七十人,几乎包括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各种社会阶层、社会势力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