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280字。
  《桃花源记》学案设计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情况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基础字词意思掌握;
  2、能力目标:积累文言字词,扩大词汇掌握文言句式;
  3、情感目标:初步感知世外桃源的生活;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文言字词和句式的掌握;
  教学难点:文言字词句式的归类;
  时间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先预习课文(尝试学习)
  1、读课文,看课下注释,了解大意
  2、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缤纷(      )    豁然(   )   俨然(    )   阡陌(        )垂髫(     )
  拜诣(    )        老骥(    )    便要(   )还家    语(   )云   邑(    )人   
  3、你读懂了哪些?发现了哪些问题?
  二、导入激趣:
  你知道“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它来源于一个美丽而虚幻的故事,传达了人们对与世无争、和平安康的理想世界的向往。这个故事即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访桃花源吧!
  三、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
  《三国演义》给我们描述的是一个怎样的社会状况?
  的确,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2、走进作者:
  学生活动:举手发言,简介陶渊明,看谁了解得最多
  集体明确: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别号“五柳先生”。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开创了文学上的“田园诗派”,唐代的王维和孟浩然是田园诗的继承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